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96篇
  免费   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60篇
  2022年   73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11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54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283篇
  2013年   227篇
  2012年   292篇
  2011年   273篇
  2010年   205篇
  2009年   227篇
  2008年   240篇
  2007年   197篇
  2006年   177篇
  2005年   173篇
  2004年   112篇
  2003年   134篇
  2002年   128篇
  2001年   95篇
  2000年   90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张宁 《中国地方志》2015,(2):14-18,62
第二轮修志面临资料缺失问题,而作为资料补充渠道之一的口述史,在地方志领域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第二轮修志应重视口述资料的运用,使其在志书资料补充收集中发挥更大的功用。口述资料能补充志书关键资料、微观资料、一手鲜活资料,以及印证文献资料。同时,使用口述史资料也面临一些问题,解决这些问题有七项举措:一是研究理论,加大理论指导力度;二是建立制度,提供规范化保障;三是指导工作,推动开展口述资料收集;四是实施项目,投入具体口述史实践;五是实现数字化,使口述资料得以妥善保存、信息共享;六是加强口述史人才队伍建设;七是扩大宣传,提高口述史知名度和在修志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22.
<正>迄今所知,关于犹太人人华最早之记载及考古发现皆始于唐代。从唐至元,犹太人遍及中国诸地,尤以开封犹太人闻名。因开封犹太人之特殊地位,学界对其颇多关注,但对其之外的古代入华犹太人之研究尚不充分,且多有争议,兹就对此类犹太人研究加以梳理,并期抛砖引玉之效。一、入华犹太人称谓研究1.唐代犹太人称谓。关于这一点,学术界认为其称谓较多,主要有牟世、多惠、仪则律,还有萨忽、石忽、竹忽、注吾、术虎等。牟世、多惠、仪则律。唐代入华景教徒在翻译基督教文献时,多将《圣经》中有关犹太人的名称译为汉语,如现存巴黎国家图书馆敦煌景教文献《尊经》称摩西、  相似文献   
23.
《史記·匈奴列傳》冒頓"北服渾庾"。《漢書·匈奴傳》作冒頓"北服渾窳"。《漢書·地理志下》朔方郡有窳渾縣,師古注:"窳音庾。"王子今《論賈誼〈新書〉"備月氏、灌窳之變"》指出:"‘窳渾’如果與‘渾庾’、‘渾窳’有關,或許應當與雁門樓煩、上郡龜兹、朔方渠搜等類同,因外族内附者聚居得名。"中國古代邊郡縣以内附部族原名命名聚居地者俯拾皆是。但亦有以某地原部族名命名邊郡縣者,如西漢雁門郡樓煩縣本樓煩胡地。因此,窳渾如果與渾庾  相似文献   
24.
辽朝制度承唐仿宋,立国二百余年间,修建了诸多的"仓"和"库",并置大量"仓"官与"库"职进行管理。钩沉文献史料与石刻文字,归纳辽朝"仓""库"的主要功能为:"内库"私藏,财物可为皇帝随时支配;仓储粮米,用于灾年赈贷及平抑粮价;专库专储,百物各得其用。换言之,辽朝"仓""库"储藏的各类物资,为辽代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25.
美国历史学家贺萧所著《记忆的性别:农村妇女和中国集体化历史》一书根据在陕西历时10年收集到的农村妇女口述资料,对农村妇女的生活记忆图景予以还原,对以往被忽视的农业集体化时期女性历史进行了深度挖掘,为该专题研究补充了丰富而鲜活的细节,对当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借鉴意义。这部著作在史学方法上的重要价值在于性别化记忆视角的切入、口述史方法的运用和女性历史价值的建构。  相似文献   
26.
27.
马萍 《东南文化》2019,(1):113-118
当代艺术全球化语境下战争叙事的表达格外具有优势,它所具备的互动性、普适性、多元性、当代性和自我意识等本质特性都契合了后战争时代具有世界主义内涵的战争创伤记忆的叙事和表征。很多战争题材的博物馆都利用当代艺术展品去实现心灵抚慰和促进战争反思,以此丰富战争历史当代表达,拓展和平教育职能。当代艺术所具备的抽象性特质使其在介入体现普适性价值、为战争博物馆实现心灵抚慰记忆的目标提供了有效路径。当代艺术是推动战争题材博物馆从"仪式性空间"向"反思性空间"转型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28.
利用新近刊布的档案史料,本文从环境史的角度考察了光绪三年至光绪六年(1877-1880),新疆东部的吐鲁番、北疆的昌吉、呼图壁、玛纳斯一带、南疆的焉耆、库车等地因干旱而引发的蝗灾,在细致地考察了本次蝗灾发生过程及受灾程度的基础上,一方面探究政府的报灾、勘灾、赈济的具体运作过程及蝗灾防治的措施,另一方面力图探究救治程序和措施所体现出来的新疆管理体系调整的具体过程。本研究表明,光绪初年吐鲁番及其周边地区的蝗灾不但与河西地区同时发生,而且与华北地区发生的旱蝗灾害也有时间上的一致性,通过树木年轮的集成分析判断,当时西北地区湿度偏低的气候背景导致了蝗灾的发生。蝗灾恰逢政治变局,左宗棠收复新疆着手进行的社会重建与蝗灾救治同时进行,蝗灾的救治程序和措施反映出光绪十年(1884)新疆建省之前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先名后实"实际调整过程。  相似文献   
29.
30.
史学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批判性的自我反思,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发展的思路与方向。这种反思不但是一门学科不断走向成熟和具有生命力的体现,而且是该学科的研究者主体意识的表现。中国的拉丁美洲历史研究迄今已走过了百年的风雨历程,但其真正的发展却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的,并在80年代和90年代初出现了短暂的兴盛局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90年代中期以来,拉美史这门年轻的学科却明显地出现了萎缩现象,陷入了困境状态。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我们已有的拉美史研究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与国外同行相比存在着哪些差距?中国的拉丁美洲历史研究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实现全面复兴?这些不仅仅是这门年轻的学科本身所必须思索的问题,而且这些问题的解决对于和拉丁美洲各国一样同属于发展中国家的中国的现实历史的发展也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有鉴于此,本刊特邀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王晓德教授主持了本期“问题与出路: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的反思”笔谈,约请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和世界历史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单位的拉丁美洲史研究专家,就上述问题各自阐述了其真知灼见,进行了非常有意义的对话和交流。这组文章能否对改变目前中国的拉丁美洲史研究的状况有所裨益,我们将俟诸读者的评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