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历史认识主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研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陆学术界历史认识论问题研究中的根本问题,这一研究经历了兴盛、低落和复兴三个阶段.有关这方面的讨论大体可以概括为历史认识主体的定义、历史认识主体的特点、历史主体意识的结构及其作用、历史认识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四个基本方面,这些讨论深化和拓展了大陆学术界关于历史认识主体问题的研究,其不足主要是原创性思想不够.  相似文献   
52.
李华平 《神州》2014,(6):188-188
检察机关重建以来,始终贯穿着改革的主旋律。检察改革不仅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引导和促进社会的发展。我们应当坚持法律至上原则,在立法上深层介入,对尚未展开但又必然展开和发生的检察改革事先给予法律界定。  相似文献   
53.
尚晋 《神州》2014,(11):147-147
在传统的西方哲学形而上学理论中,“身心二元论”是基础的命题,这也导致了“主客体对立”的认识论观点,这在近代西方哲学,尤其是德国古典主义哲学中体现的尤为明显。现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这种认识形式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建立了众多新的认识论方法,其中以实用主义者狄尔泰、詹姆士、杜威的“主客体统一”思想最为有效地解决了近代西方哲学的诸多问题,这种思想拒斥传统的“旁观者的认识论”观点,改变了传统的认识对象,使真理的存在变得可能。  相似文献   
54.
55.
朱刚 《民俗研究》2023,(6):55-68+153-154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3年《非遗公约》通过以来,在全球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引发了一场全新的范式转换。遗产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和文化现象,其识别、认定和保护的过程无不渗透着人类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故其界定和理解也必定以非物质的主体性阐释为依据。非遗保护虽在实践上晚于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但在认识论维度则实现了重大的革命性突破,是谓“所有遗产都是非物质的”。非遗保护作为一种国际文化政策的在地化实践,对民俗学等诸多学科提出了方法论上更高的要求。《非遗公约》以社区为中心的方法论基础,不仅框定了保护遗产及社区受益这一最终实践目标,同时也呼吁学术界生产兼具学理性与对策性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