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55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71 毫秒
61.
作为完整言语行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取效行为研究长期被边缘化,得不到研究者应有的重视,甚至将其排斥在语言学研究的视野之外,有时又把它与取效效果混为一谈。本文对取效行为的概念进行了梳理,对其实质和内涵进行了阐释和界定,并对取效行为的类型及其表达手段进行了翔实的分析,以期从新的视角考察取效行为的理论价值及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2.
任未名 《东方收藏》2022,(7):123-125
疏离感是现代城市生活中的普遍现象,常用来指代人与人之间陌生、疏远的关系。本文试从绘画的角度来阐释疏离感的概念。受身处时代和心境变化的影响,有些艺术家常常会创作出带有疏离感的作品,画面流露出内心深处的情感。疏离感在绘画中有很多表现形式,如风景画、人物肖像画,以及别出心裁的画面形式语言等都可传达这一情感。本文通过解读几位相关艺术家的作品,分析其画面内容、形式语言等方面的呈现与作品孤独氛围之间的关系,从而探讨疏离感在绘画创作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3.
傅鹏宇 《风景名胜》2021,(2):0124-0124
本文主要探讨油画风景写生中的情感色彩,此次研究通过查阅相关文献,为本文提供理论基础,文中阐述了油画风景写生的现实意义,选景、色彩以及技法三个方面在油画作品中都有画家想要表达的情感,欣赏一幅画时,不能仅仅看"形似",更要注重"神韵",也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真正领略画家作品中蕴含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64.
赵娟红 《丝绸之路》2021,(4):141-145
静宁方言歇后语是静宁方言俗语语汇的重要组成成分,不仅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还蕴含着当地人们的人生哲理,在当地使用频率极高.本文对静宁方言歇后语的结构特点、语义表达和民俗文化进行了全面分析,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静宁方言歇后语及静宁俗语语汇特色.  相似文献   
65.
稻穗     
  相似文献   
66.
语文综合实践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它对于培养中职旅游专业学生核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立足语文综合实践课教学现状及旅游综合职业能力培养诉求,采用参与式教学,激活语文综合实践课"实践、开放、自主"特性,引导学生在专业的教学主题、开放式的教学氛围和小组团队活动中掌握口头表达、察言观色、动手操作、应急处理等核心专业技能。  相似文献   
67.
吴飞 《炎黄春秋》2015,(3):90-93
从设诽谤之木到百家争鸣据古书《古今注》记载,尧曾经"设诽谤之木"。这种木制品是用一根横木交叉在柱头上,"形似桔槔,大路交衢悉施焉",既可以在上面书写对政府的意见,又可作为路标。远古传说,尧为了鼓励人民提意见,曾设置了木鼓。谁有建议或不满,可以击鼓示意。到舜的时候,这种以诽谤之木采纳意见的方式,形成了政治制度。舜设有专司通信的官。司马迁的《史记》说,舜曾设置22名"纳言"的官,"明通四方耳目"。这些官员"夙夜出入",到各地听取民间意见,并把舜的意  相似文献   
68.
《神州民俗》2010,(9):57-58
在这次香港书展中,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在讲座中,谈到当下世人对于文化遗产的忽视时说,“中国的文化正在飞速地消失,每分钟都在消失。”他还用“我的心很疼痛”这样深情的句子表达心绪,希望借此唤醒全社会。  相似文献   
69.
陈垣基督教信仰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贤 《史学月刊》2006,24(10):83-91
关于陈垣是否宗教徒,此前学界一直未有定论。从教会档案、民国期刊以及胡适的回忆等各种资料可以佐证,陈垣是北京缸瓦市教会基督教徒。在缸瓦市教会他是一位威望甚高的教友,对教会管理事务有一定参与;在基督教界他对中国基督教教会的改造和本色化均有关注,也有亲身参与,但主要是以授课或者演讲的方式间接参与。从陈垣的散佚文章和著作的部分早期版本,可以看到他对基督教信仰的表达、他的宗教经验及有关于“罪”的信仰告白等,这些也进一步印证了他的基督教信仰。  相似文献   
70.
《成都文物》2006,(2):58-63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