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直到今天,1755年底摧毁了非洲西北部与伊比利亚半岛大部分地区的地震与海震,仍然在“里斯本大地震”的标题下作为事件存在在欧洲与德国人的记忆中。这与许多对这一自然事件进行解释与评论的,随着逐渐扩大的时间距离也把它用作隐喻的文本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这些文本不能解释,为什么这一事件在远离其发生地点的德语国家与地区会产生惊人的热烈反响。本文对当时的观察与解释模式的分析表明,除了家庭或商业关系以及当时流行的对恐怖事件的乐趣以外,更重要的是通过想象产生的经历的共同性,是它为该事件的广泛流传与深入解释提供了基础。“里斯本地震”被与各地的自然经历联系在一起,使当代人感到其现实性,随后,它成为许多“小”故事的固定组成部分,并且与它们一起流传下来。  相似文献   
82.
张行 《陇右文博》2005,(1):41-52
“文物”一词的权威解释是历代遗留下来的在文化发展史上有价值的东西,既包括生产、生活用品,还包括各种艺术品。由于人类是由动物进化而来的,因此古人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接触最多的也是动物。尤其是有了文字记载以后,除了简单的写实手法外,还充分发挥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用写意的手法塑造出各种由动物形象衍生的艺术品。  相似文献   
83.
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的”(global)、“全球化”(globalization)“全球主义”(globalism)几个词被如此频繁地和在如此众多的情况下使用,以至于它已不再有一个通用的意义或定义存在。所以当我们论及“全球主义”,尤其是当它成为向决策的一种挑战的时候,就需要对此解释一下。笔首先要排除几个概念。这些概念常常被描述为独特的,近来又被说成是全球的。  相似文献   
84.
当《中国思想家评传丛书》出到五十部的时候,匡亚明同志曾对王霞林同志谈过,编好《评传丛书》后,还要对中国传统思想化进行专题的和综合的研究。现在向广大读奉献的《中华传统优秀道德化丛书》即属于专题性的研究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85.
詹姆斯·麦迪逊总统对1817年<红利法案>的否决与美国早期宪政和交通革命关系重大.麦迪逊总统之所以否决<红利法案>,乃是因为他认为由联邦政府主持全国交通建设超出了美国宪法授予联邦政府的权力范围,并且他反对国会中众多议员对宪法的"宽泛解释".该否决阻碍了联邦政府在美国早期交通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主导作用,最终由各州和地方政府以及私人企业在19世纪上半期蓬勃兴起的交通革命中担当了主要角色.  相似文献   
86.
关于一般进化论和历史特殊论这两种文化演变阐释模式的相对优缺点,在人类学中一直争论不休。近来对原始国家起源的一些解释方法就反映了这种争论。有些学者寻找各类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共性,而另一些学者在描述和分析各个国家形成过程的时候,则否认共性的存在,或者认为只是在很抽象的层次上才具有共性。  相似文献   
87.
章曼伊 《广西地方志》2003,(5):31-33,46
地方年鉴编写中,每卷年鉴的“编辑说明”应各有特点,利用来宣传自己,为读者服务;年鉴的框架要随现实情况变化而调整;要强化年鉴的资料性意识,提高资料入选标准;要提高年鉴的记述深度,增强年鉴的借鉴性。  相似文献   
88.
白诗脞谈     
本文结合丰富史料,运用内证与外证相结合的方法,对白居易诗中"轻肥"、"夜来"、"早晚"等词语加以探究,提出一些新的释义,纠正了过去的若干疏失.  相似文献   
89.
史学研究是在不同历史背景中发展起来的,其存在与发展无论是对于当时还是现在都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以分析史学研究的历史沿革浅论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支撑,对于我们当今社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同时史学研究的梳理对于历史学的学习与发展来说具有一定的知识建构作用.  相似文献   
90.
刘雨 《考古与文物》2008,(3):102-104
《考古》2006年第9期发表了罗琨先生《利簋"岁鼎"析疑》一文(下简称"罗文"),针对我与何炳棣先生合写的《夏商周断代工程基本思路质疑》一文对利簋的解释,提出批评。罗文首先从分析"岁"字入手,指出甲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