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浙江通志·盐业志》是二轮《浙江通志》(113卷)中的一部专门记述浙江盐业发展历史的专题志。志书横分门类,纵述史实,总字数达73万之多,较为客观、全面地记述了发端于春秋、下限至2010年大概2700多年的盐业发展历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特色性和资料性,堪称为精品。特别是在总体篇目框架的考量安排、“大事年表”的探索创新、注释说明的突出表现等方面的编修实践可圈可点,值得肯定和学习。  相似文献   
42.
《三国演义》的影视作品中,在战场上厮杀的战马上都披挂有马镫,这是不符合史实的。三国时期,人们骑的马上还没有马镫,这一点,无论是从史料的记载里,还是从考古的发现中,都被证明了。我们先看这个"镫"字。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它是"锭",当时的"锭"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盛熟食的器皿,另一种就是指用于照明的灯盏。这种解释,得到了曹魏时期张揖的《广雅》和南朝梁·顾野王《玉篇》的赞同。如果"镫"字还有其他解释,他们都会在这些工具书里加以更正  相似文献   
43.
在二十世纪的中国伦理思想史上, “良知”的失落遭遇了一种意外的情形,即“知识化解释型失落”.但这种“知识化解释型失落”,不仅将科学知识与德性的复杂关系更为清晰地呈现出来,而且让我们更深刻地把握到“良知”本质,同时对于诠释的作用及如何应用诠释有了更为切实的觉悟.“良知”虽或蔽或放,但其体恒在,这或许正是科学知识与“良知”本有的情愫.因而人应该在正确理解与把握科学知识与“良知”的关系中,信守“良知”的本根价值.  相似文献   
44.
怀念曹思源     
雅号,业绩的记录簿"曹破产"这个名字,对于经历过或了解过中国经济改革的人们来说,并不陌生。然而,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人的观念里,"破产"还是十足的贬义词。正是当时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就读的曹思源,1980年首先倡导了破产淘汰理论。尔后他在1985年出任国务院破产法起草工作小组组长,主持起草《企业破产法》和失业救济法规,并通过院外活动推进这项立法。  相似文献   
45.
尹洁 《环球人物》2015,(6):70-71
他和团队开发的"无负极"电池,比目前通用的手机电池容量高一倍如果要用专业术语解释胡启朝和他的团队在做什么,需要很长时间,比如什么叫做"无负极"电池,它与传统锂离子电池有什么区别。最简单的办法是把现在通用的智能手机电池和"无负极"手机电池放到一起,后者比前者小一半,而储存的电量是一样的,或者说,在同样的体积下,后者的容量是前者的两倍,而成本是前者的80%。胡启朝希望,这种高能量密度电池能  相似文献   
46.
我妈是个非常牛的人。牛到什么地步呢?我是她女儿,上大学的时候居然会用"抱歉,我想找个我妈那样的男朋友"这种理由来拒绝向我表白的傻小子。当然,我不是喜欢女人,也不是要找个无微不至照顾我的人做男友。对上面那句话的进一步解释是:我要找个像我妈一样聪明、幽默、独立、坚强,对一切新生事物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人做男友。没错,我妈就是这么了不起。在我眼中,我妈的优秀事迹俯拾皆  相似文献   
47.
<正>什么是凡例?凡例,是说明著作内容和编纂体例的文字,语出杜预《春秋左传序》,"其发凡以言例,皆经国之常制,周公之垂法,史书之旧章。"唐代  相似文献   
48.
刻板解释偏差(SEB)是指个体在与其刻板印象不一致的情境中所表现出的解释偏差,反映了个体对某社会群体的刻板印象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发生的作用。SEB研究方法与其它测量内隐刻板印象的方法相比,更具有情境性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9.
甲骨文中的"帝"不仅涉及商代神灵信仰,而且涉及天命上帝等哲学命题,一直是学界十分感兴趣的问题。关于"帝"字的考释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从天文学方面解释商周时期的信仰,是近年来西方学者常用到的方法,如艾兰等即曾经从天文星象解释"帝"字,郭静云的文章则更加形象地为甲骨文"帝"字提出了新解。郭静云《殷商的上帝信仰与"帝"字字形新解》一文认为商周时期"帝"是指自然界中,居于极高天位的崇拜对象,位居天中。如果从当前的天象看,自然界的天中必然相当于北辰。殷商时,北极天中没有可见的星星,离北极最近的一颗星即"帝"星。在帝星两侧,约相等距离的位置上有太子星(左)和庶子星(右),在北极另一侧有北斗柄上的天权、玉衡、开阳三星。如果从帝星到玉衡星、太子与天权、庶子与开阳之间也各画一条直线,则三条线的交会处,恰好正落在北极点上。在北极的左右有两颗较小的星星:右枢星和少尉星,将这两颗星连线,则与上述星星的连线构成帝字形状。在殷商时期如果要正确标示出北极的位置,可用骨、竹、树枝等简单的材料,制作一种"帝"字形的仪器,用以观察北极的仪器,这是一种既容易又不失准确的基本方法。由此推论,甲骨文中的"帝"字即由此而来。就这种天相形状看,由此释"帝"字有相当的可信性,但同其他用天象解释甲骨文的考证文章一样,缺陷都在于缺乏其他资料的支持,导致可信性难以确定。甲骨文字是一种成熟的文字,文字的形成和演变已经经历了很长时间。帝是最重要的神灵,"帝"字的出现应当也很早,即甲骨文中的"帝"字已经经过长期的擅变,已经距离其原义较远。文献称"帝立子生商"(《诗经·商颂·长发》),甲骨卜辞中帝则是命令和控制诸神的至上神,帝已经完全是一种人格化的神灵,而非某种具体的事物,即"帝"已经远离帝字的本义。所以,由甲骨文出发探求造字的本义,已经很难。虽然,"帝"字内涵已经超越了其本源,但探求"帝"字的本义,对于认识需要解决"帝"的人格化问题以及商周时期的宗教信仰,乃至正确认识中国古代的天命观念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0.
大字报简史     
杨凯 《文史精华》2010,(10):32-36
从反右到文革将近20年时间,大字报在社会上时时处处可见,老老少少皆知。如今,这个含有揭发批判、坦白交代、呼吁倡导等功能的"武器",已鲜为人知。关于其解释、渊源、发展和终结,辞书没有记载,亦乏人问津。《大字报简史》一文以不长的篇幅,承载了厚重的史料,提供了人们对大字报的了解和思考,颇值一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