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王雪松  孙敏茹 《神州》2012,(3):29-29
本文从树形的选择、起苗与包装、运输、定植几方面详细阐述了樟子松大苗移栽过程中的技术措施。从整形修剪、水肥管理和病虫害防治等几方面介绍了移植后的养护管理。  相似文献   
12.
孙百亮  梁飞 《攀登》2012,(6):74-78
“严复悖论”揭示了制度移植与文化适应性的困境。中西文化的差别以及文化的整体性和刚性是导致“严复悖论”的文化根源。“严复悖论”对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启示是:中国只能兼收并蓄,综合创新政治模式,走中国特色的政治发展道路;中国的政治现代化要着眼于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的内在关联性,整体协同推进;中国的政治现代化只能循序渐进,进行“增量改革”;博采众长,促进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徐光台 《历史研究》2012,(6):66-82,192
明末利玛窦入华,学习儒学经典与注意科举考试,其引入西方自然知识对科举是否产生冲激,值得研究。利玛窦在世界地图中加入宇宙论、天文学、历法等自然知识,具有考据中国传统自然知识的蕴义,吸引李之藻求教并刊刻《坤舆万国全图》。之后,李之藻于万历三十一年福建乡试出一道"天文"试题。其中虽无一字提到西学,却吸引士人在揭榜后求教,激起郑怀魁兴趣,反映他从利玛窦那里学到了什么。三十三年京察,郑怀魁迁知处州,李之藻降职待补,有更充裕时间完成《浑盖通宪图说》,三十五年请郑怀魁帮忙出版。这段曲折的历史是西学与科举试题的首例,成为17世纪自然知识考据的一个案例,亦为中国士人间传播西学最早的案例之一。  相似文献   
14.
周韶华 《神州》2011,(21):60-65
官会平,又名上官辉平、上官会平,号苦乐斋斋主,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主任记者、研究员。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理事、湖北省书画家企业家联谊会副会长。书法、国画、陶艺兼攻,尤擅山水、人物、花鸟。  相似文献   
15.
明末至清前期的"西学",有自身的核心关切、内在结构和话语系统。从当时的"西学"、"天学"、"性学"和"超性学"等概念的历史和内涵角度,来把握相关问题,能增进今人的理解。当时的西学,也存在助益近代性的因素和超越时空的文化蕴涵。前者主要表现为实证的"全球意识"的引入,随之而来的时空观念的变化,以及以演绎推理为主的逻辑方法的传导及其意义等方面;后者则可从当时创译并流传开来的大量新名词新概念的价值,或一些长期被遗忘的人文学科译著的内涵挖掘等方面,来加以解读。  相似文献   
16.
《清史研究》2013,(3):126-140
国家清史纂修工程自2003年正式启动以来,迄今已届10年。从立项、撰写,到审核、修改,众多的专家学者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奉献了全部的心血。《清史·艺文志》由山东大学文史哲研究院杜泽逊教授主持,在《清人著述总目》基础上遴选编成。初稿经北京师范大学陈其泰教授、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教授、扬州大学田汉云教授仔细审读并提出修改意见之后,项目主持人认真对待,逐条回复,并据此对《艺文志》初稿进行了全面审核修改。国家清史编委会主任戴逸教授总揽全局,从清史工程的整体设计、进度安排,到具体项目的章节结构、文字叙述,都亲力亲为,审核把关。对《清史·艺文志》的编纂工作也极为关注,多次过问,精心指导。看到《艺文志》初稿及相关材料之后,戴逸教授对专家学者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深为赞赏,不仅致函项目主持人表示谢意,而且建议《清史研究》刊载相关材料,以裨学术界了解国家清史工程运作的实际情形。现将戴逸教授致杜泽逊教授函,陈其泰、熊月之、田汉云三位专家审读意见,项目主持人回复意见及编纂工作报告书一并发表,总题为《〈清史·艺文志〉编纂及审改工作实录》,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7.
“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在晚清的盛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萌生于明清之际。由于康熙帝的提倡,“西学中源”说曾经一度流行。晚清,由于西方近代学术的大规模涌入,两说盛行一时。当时提倡西学者,几乎无不论“中体西用”,道“西学中源”,可见两说是有助于西学输入中国的。随着西学输入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两说的弊端也日益暴露。1890年前后,首先出现了对“西学中源”说的批评,但也引起了卫道者的强烈反弹,王仁俊、刘岳云等捍卫此说,撰成《格致古微》和《格物中法》。张之洞的《劝学篇》对“西学中源”说进行了改造,并对“中体西用”论加以系统阐述,是一个折衷新旧的救时方案。然而随着社会的剧烈变革,两说都在20世纪初叶为时代所迅速抛弃。“西学中源”说和“中体西用”论的进步性和局限性交相为用,其演变和消长反映了我们这一文明古国吸收外来文化的独特途径。  相似文献   
18.
虽然近年来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频繁,如何对待中西文化的态度上有许多争议,文中选取两位学贯中西的史学家陈寅恪和费正清,从他们身上我们或许有新的答案。学术界最近注意到陈寅恪其人其学,但是人们对这位大史学家的了解还有限,陈寅恪的基本文化态度,就是是不忘记本来民族之地位认为。同时对于费正清的坚持运用历史主义的方法论,来研究现代中国学发展的历史过程,这也是他可贵之处。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上海格致书院为例,以《格致书院课艺》为基本史料,集中阐述了作为民间知识群体的格致书院学生的西学知识结构及其对中西学关系、引进西学的方法等问题的基本认识,从普通民众角度揭示了当时中国思想界的西学观。格致书院学生的思想虽然不似站在历史前台的“大人物”的思想能够左右国家政策,但作为一种潜在的民间思想仍具有社会感召力。  相似文献   
20.
晚清士大夫对古埃及史有着浓厚兴趣,就纪年方面,他们把古埃及年代与先秦纪年接榫,在书写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林则徐在书写埃及史时故意不用武则天纪年。就物质层面,晚清士人对古埃及的金字塔和木乃伊特别关注。就典籍层面,晚清士人被掌握话语霸权的西方人误导,误以为承载古埃及文明的亚历山大图书馆被阿拉伯人焚烧,从而对阿拉伯人口诛笔伐。就文明层面,晚清士人在埃及文明哺育希腊罗马文明的基础上,将拉克伯里"中国人种西来说"进行改造,构建出埃及文明源于中国的说法,这样的西学中源循环说为晚清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提供理论依据,唐才常、王树楠等人认为西方文明实际上最早发端于中国,我们只是"礼失求诸野"而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