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41篇
  免费   10篇
  2024年   18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75篇
  2021年   100篇
  2020年   106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71篇
  2014年   265篇
  2013年   161篇
  2012年   289篇
  2011年   286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176篇
  2008年   255篇
  2007年   166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307篇
  2004年   155篇
  2003年   156篇
  2002年   334篇
  2001年   267篇
  2000年   332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文化教育界备受日军摧残。为保存民族文化血脉,进行文化抗战,中国大学开启了世所罕见的辗转迁移办学的历程,并为适应战时环境实行联合办学。地处西南大后方的西南联大和华西坝教会五大学两个大学共同体,是抗战时期中国两处著名的学术中心。这两个大学共同体各具特色,在内迁动力、办学体制、国际交流等方面存在显著不同,但差异中又彰显共性。从差异与共性的比较中,我们可以对中国大学办学多样性、中外文化交流途径、大学与国家关系等问题加深认识。  相似文献   
92.
近日,被誉为"中国考古界奥斯卡榜单"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20年度)新鲜出炉.其中,"青海都兰热水墓群2018血渭一号墓"榜上有名. "它这次入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其相当先进和科学的发掘方法.我们采取了聚落考古发掘遗址的办法即全揭顶,让我们第一次充分地展现了吐蕃时期青海地区墓葬形制的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最后,由...  相似文献   
93.
论中国古代治边思想的特点、演变和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古代治边思想大体形成于秦汉,发展和延续至清代,其内涵是动态变化的,经历了从肤浅到成熟的过程,各个时期的治边思想又有其特色。古代治达思想总体上有两个基本的特点:统治对开疆拓土多持相对保守的态度,认为理想的边疆治理是“守在四夷”;从“华夷有别”的治边观出发,在边疆地区施行相对宽松的羁縻统治,同时重视在边疆传播封建化的教化作用。章还以封建统治对边疆民族的治策和对边疆的经济开发为例,阐述了古代治达思想对边疆治策的广泛影响。  相似文献   
94.
1987年7月宁夏中卫县双瘩村群众平田整地时,在村西南约200米处沙丘地表上,发现了一批青铜器物,经博物馆工作人员实地勘察,属春秋时期墓葬。并进行抢救性清理,从清理的11个坑位中,整理出400余件器物,其中以动物纹样为主要特征的各种青铜饰牌最具特色。  相似文献   
95.
吴渭 《考古》2015,(4):95
《仙人洞与吊桶环》由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文物出版社:2014年8月出版发行。本书为大16开精装本,有正文268页,文后有彩色图版24版,黑白图版35版,定价320元。仙人洞、吊桶环遗址位于江西省万年县大源镇,1995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遗址曾进行了两次发掘,发现了具有明确地层关系的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1993年和1995年,北京  相似文献   
96.
《文物》2020,(2):4-9,55
为配合河南省郑州市在西太康路中段北侧、彭公祠街东侧、人民公园南侧的基本建设(图一),报上级文物管理部门批准后,2012年8~9月,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建设范围内的古代遗存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发现并清理了商代二里岗期、晚商时期及宋代遗存。现将其中4座晚商时期的墓葬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97.
从秦汉时期开始,广东就是海上丝绸之路最发达的地方之一。隋唐时期,广州已成为中国第一大港、世界著名的东方港口,由广州经南海、印度洋,到达波斯湾各国的航线,是当时最长的远洋航线。广东省政府于2017年公布的最新海岸线数据显示,广东拥有4114千米的海岸线,海域面积近42万平方千米,是全省陆地面积的两倍多。在广东海域有着众多的沉船和港口等遗址,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历史地理条件,广东省在中国水下考古事业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发展前景亦不可估量。  相似文献   
98.
1987年8月,英国海洋探测打捞公司与广州打捞局在南海川山群岛附近海域搜寻荷兰东印度公司商船“林斯堡”号(Rimsberg)时,意外发现了一艘中国古代沉船。1989年,该沉船被命名为“南海Ⅰ号”。“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工作,按性质、任务、时间大致可分为早期发现阶段(1987-1989)-前期水下考古调查阶段(1999-2004)-整体打捞阶段(2002-2007)-“水晶宫”内试发掘(2009、2011)-水晶宫内全面保护发掘(2013年后至今)等不同工作阶段。  相似文献   
99.
林唐欧 《文物天地》2020,(2):122-125
“南海I号”宋代古沉船从发现、整体打捞、室内发掘运用了很多具有创新的方法,实现了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是一项凝聚现代科技和现代考古理念的工程。“南海Ⅰ号”于2013年12月开始实施全面保护发掘工作,在博物馆封闭的水晶宫内进行。沉船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量丰富而多样,除了大量的陶瓷外,还有金属器、凝结物、船体本身等。而在考古发掘现场很重要的一项就是资料记录、数据釆集等问题,为更好收集“南海Ⅰ号”最原始的数据资料,为其量身定制了室外无法实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0.
蔡波涛 《文物天地》2020,(3):108-116
一以往考古工作回顾萧窑,与寿州窑、繁昌窑并称为安徽的三大民窑。长期以来,由于考古工作开展不足,学术界对于萧窑的研究与认识,仍局限在较为粗略的层面。最早关于萧窑的发现,是1954年江苏省文管会在萧县白土镇征集到的一件瓷瓶,瓶上刻有"白土镇窑户赵顺谨施到慈氏菩萨花瓶一对供养本镇南寺时皇统元年三月二十二日造"。此后,陆续有学者为寻找和研究萧窑做了一系列的考古调查等工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