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篇
  免费   3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近几十年来,我国考古工作曾先后在一些西汉遗址和墓葬中发现了若干纸状残片,于是引起国内外许多学和广大人民的关注和提出疑问。是否蔡伦前约二百年就有了纸?造纸术还是不是蔡伦发明的?新发掘的纸状物到底是个什么样?……经对历次的发掘作了详细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化验,结论认为:20世纪有关纸的考古发现不能否定蔡伦发明造纸术。  相似文献   
132.
家谱     
我的祖辈生活在南方山区,清清的赣江从村前流过,村中有一片大大的水塘,水塘边足家祠。每逢过年或清明,大人们都要在这里给祖辈上香、叩头。每逢村中老人去世或哪家添厂伢子,族长们就从家祠里拿出一本黄黄的,用毛边纸制作的大簿子。我问那是什幺?回答说:是家谱。后来我识字了,我也翻升那本厚书,在“万”字辈里找到了父亲的名字,还知道了爷爷的爷爷的名字。这就是延续了我们族人几百年历史的家族谱。  相似文献   
133.
《燕丹子》文本整理,孙星衍贡献最大。在其任职翰林院编修期间,纪昀私授抄本于他。经十数年校勘,尤其在章宗源、洪颐煊合作下,终得善本,以《平津馆丛书》本为优。孙氏校勘,引唐宋及之前的古书8种,出校记97条,通过增补缺字、订正底本之讹、标注异常情况等方法以复原本之貌,并对成书情况和篇卷形制作出说明。然而,由于《燕丹子》流传已久,历史上仍有一些难可确考的佚文;与平津馆本对照,也有少量的古书引录明标出于《燕丹子》者的异文。  相似文献   
134.
文章以孔子博物馆收藏的一件清代衍圣公府奉天诰命盒为例,分析它的制作工艺、象征意义及其所反映的清代统治者与衍圣公府之间的特殊关系。奉天诰命盒是清代皇帝颁发给孔子后裔的诰命文书之专用容器,“奉天”二字代表衍圣公对天子的效忠,也昭示其在维系祭孔、陪同皇帝祭祀、朝觐等方面的责任,保存诰命的严格规定也体现着二者关系的专属性。这件器物生动地记录了中国历史上统治阶层与儒家代表之间微妙的互动关系,乃是不可多得的珍贵物证。  相似文献   
135.
孙星衍不仅是清代著名的考据学者,而且也是一个颇有影响的方志学家,他的方志学思想属于典型的考据学派,他主张方志以考据存文献,重视志书的资料的考证工作,因此孙氏所修志书史料价值很大,有极高的存史价值。由于受到考据学思想束缚和影响,贵因不贵创,重地理考证而轻当代文献。创新不足,贵因有余,厚古薄今,把地方志局限于地理沿革考证层次上,这样,他所纂修的志书难以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地方性著作,只能算是文献资料汇编。  相似文献   
136.
大纸和薄纸     
在传统的抄纸工艺中,像抄“会纸”这样的小张又不须严格把握厚薄的普通用纸,是最容易的了。  相似文献   
137.
在评价脱酸效果的时候,纸张的耐久性是重要的性能之一。因此,评估脱酸后不同年代纸张的老化速度,对以后判断书籍是否需要脱酸处理提供依据。对比1946年、1963年、2005年三种凸版纸脱酸前后加速老化的过程,研究其p H值、聚合度随老化时间的变化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年代越久远的纸张,脱酸效果越好,耐久性的提高越明显,从而说明对于酸化程度较低的书籍或档案,不建议进行脱酸处理,而且保存中应注意环境湿度的恒定。  相似文献   
138.
2000多年前,孔子提出了“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阶段论。岁月穿越时光的隧道,2000多年后的今天,“六十而立,八十不稀,百岁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新说,经过现代社会的实践和酝酿,应运而生。这一论说不仅  相似文献   
139.
宋路霞 《江淮文史》2003,(1):142-153
安徽省西南边陲的东至县古称尧渡,相传古时舜帝初耕于此,尧前来探访,请其出山为辅,在此地渡河而故名。  相似文献   
140.
止敬 《文史天地》2003,(10):36-37
谈话的方式、方法很多。毛泽东同人谈话,善从对方切身有关的事情上,引出话题,使人们受到教益。他的日常谈话,极具个性和魅力。研究他的谈话技巧,会发现“衍名”是他最喜欢、最常用的手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