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4篇
  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7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52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9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50篇
  2009年   35篇
  2008年   36篇
  2007年   47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24篇
  2000年   29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牦牛.藏语称其为“雅克”.国外根据藏语发音通称为“yak”。在青藏高原.牦牛是藏族人民赖以生存的重要家畜,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它从头到脚.从生到死都在藏族人民生活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作为一种精神上的寄托.牦牛更在藏文化中被视为英勇的象征.成为民间文化中的一种符号。  相似文献   
22.
1930年代的康、青、藏战争——边政、权力和地方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海兵 《安徽史学》2007,2(6):79-84
在1930年代的康、青、藏边界战争中,相关各方均在不同程度上按各自的利益诉求在操弄着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康、青军阀较战前更进一步扩充和巩固了各自的势力范围.西藏地方则在这场旷日持久的边疆战争中失去了1918年所占据的康区大片土地.而国民政府在战争过程中所进行的多项边疆议题则由于康、青、藏地方势力的抵制,最终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  相似文献   
23.
The Eleventh Seminar of the IATS was held from 27th August—2nd September 2006 in K?nigswinter near Bonn of Germany. The sponsor of the Seminar was IATS and the convenor was the Institut fur rientund Asienwissenschaften der Universit?t Bonn, Germany. Other sponsors were DFG, Fritz Thyssen Stiftung, Gerda Henkel Stiftung, Kulturstiftung Ruhr,  相似文献   
24.
李尚全 《敦煌学辑刊》2006,2(2):102-109
本文作者从现代学术视角,陈述了80年来学术界肯定菩提达摩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的定论。接着又从佛教信仰的视角,得出了禅宗《灯录》尊菩提达摩为初祖,具有理论和信仰两方面的合理性。最后从辩证法的视角,认为戒行合一,是从敦煌禅籍透露出的达摩禅的真实内涵,并具有三方面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5.
《平定青海告成太学碑》是清初四大平定御碑之一,其内容为:追述清圣祖仁皇帝康熙为统一多民族国家下诏征讨朔漠的杰出贡献;次述青海之战中抚远大将军年羹尧等人的平叛战绩;后述战争胜利后举行的献俘仪式。  相似文献   
26.
柯晨 《东方收藏》2023,(10):63-65
文章对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五十二病方》中的“人病×不痫”进行释义,通过文献考证、联系词组所在文献上下文中的类似词组进行推敲得出结论。其中,“不”应为语助词,无义,“人病×不痫”意为“人得×痫病”。《五十二病方》中的“马痫”“痫”“羊痫”“蛇痫”,可能为“六畜痫”的早期形式。  相似文献   
27.
张乐 《风景名胜》2021,(2):0082-0082
隐喻作为一种设计手法,从古到今,它在产品表现中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它常常被我们运用到各种领域.隐喻手法可以将设计师地想要表达的文化内涵、功能形式等,通过对一定符号元素的提炼与转化,表现在产品的外形、颜色、材质、形态中,从而使得产品与人类之前的认知习惯相吻合,与社会、历史、文化相关联.  相似文献   
28.
邢鹏 《收藏家》2022,(5):83-90
<正>五、佛陀涅故事及相关题材造像据北凉昙无谶译四十卷本《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经号374)的记载:佛陀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入涅。据东晋法显译《大般涅槃经》(大正藏经号007)记载:“(佛陀)语阿傩言:‘汝可往至娑罗林中,见有双树,孤在一处。洒扫其下使令清净。安处绳床,令头北首。我今身体极苦疲极。’尔时阿傩及诸比丘闻佛此语倍增悲绝。阿傩流泪奉敕而去。至彼树下洒扫敷施。皆悉如法。还归白言:‘洒扫敷施皆悉已毕。’尔时世尊与诸比丘入娑罗林,  相似文献   
29.
孙兵 《收藏家》2022,(5):91-96
<正>中国印章起源于殷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广泛应用于政治、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众所周知,中国古代的印章以铜质为主,因此印章的产生与灿烂的华夏青铜文化有着某种必然的联系。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并结合出土实物看,中国的青铜时代有可能是印章产生的年代。文献中最早对“印”字加以解释者,是东汉学者许慎,他在《说文解字》中称,“印”是执政者所持有的信物,凡是和印有关的东西都有“卩”这个偏旁。  相似文献   
30.
传佛教中的供养神,最早最重要的是观音,在观音的诸多身形中,又以十一面观音这一身形传入的为最早,据《西藏王统记》载,当年松赞干布(617-650)为了寻找自己的本尊神,曾派化僧去南印度等地,请来了十一面观音等像,也就是说十一面观音像式至少在7世纪就传入吐蕃作为吐蕃赞普的本尊神受到供养。同样在汉传佛教中,十一面观音经在北周时期就有译经传入,经中也有详细的造像样式描述。但通过实际调查及图像的排比,发现十一面观音像由于传播途径不同,实际上存在两个像式系统,即汉一-日系统和印-藏系统。本以佛教造像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十一面观音像为中心,讨论其流传像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