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40篇
  2008年   33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5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南宋词人张元幹的词具有时代性,包含了诸多宋代文化因子,从中可以感受到若干宋文化情结,这些情结代表了宋代社会文化的时代特征。  相似文献   
72.
朱新春 《纵横》2010,(2):44-48
筒井重雄原名叫木暮重雄,1920年出生在日本本州岛群马县吾妻郡大田村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和日军中绝大多数的士兵一样,为了摆脱贫困和给家里减轻负担,在日本政府的宣传鼓动下,于1940年9月报名参了军。  相似文献   
73.
房金蓉 《丝绸之路》2010,(18):98-101
美利坚民族追求实际,热爱自由、平等和民主,有着强烈的宗教情结和宗教使命感。这些民族特质传承于早期清教徒的清教精神,是美国社会文化的根源。了解清教徒和清教精神对于美利坚民族特质的影响。有助于更好地观察美国社会和了解美国政治制度、文化、民情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74.
桑洛康村     
在如今哲蚌寺的最顶端,有一座一半修葺、一半废墟的康村.构思精密的庭院、残存高耸的石墙、若隐若现的壁画.似乎都在默默提醒人们它消逝的光荣。时至今日.纵然地处寺院顶端,交通不便,但朝拜者.尤其是从青海、蒙古远道而来的信徒,都会在这座康村里驻足多时.这就是桑洛康村——哲蚌寺曾经的“蒙古会馆”。  相似文献   
75.
陈荣 《中国土族》2010,(Z1):58-59
儿时听了"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工程浩大的万里长城就已深深地印入脑海,特别是"不到长城非好汉"的一句豪言壮语,更加激发了对长城的好奇和浓厚兴趣,到长城一游是许多人向往的。曾以为雄伟的万里长城距离我们非常遥远,殊不知自己就生活在长城脚下,人们熟悉的大通境内的明边墙,据专家考证就是明代修筑在青海的一段长城。  相似文献   
76.
龚强 《黑龙江史志》2009,(7):17-17,20
(二)黑龙江蒙古部落简史 黑龙江流域的额尔古涅昆是蒙古族的发祥地,蒙古人从这里走向了辽阔的大草原。经过几个世纪的游牧生活,有的蒙古部落又回流到黑龙江的土地上来。第一次迁徙,大约在12世纪初叶。古杜尔伯特部从贝尔湖东迁徙到嫩江左畔,这是蒙古人进入黑龙江内地之始;第二次迁徙在元初。成吉思汗将黑龙江地区分封给他的季弟帖木哥斡赤斤后,斡赤斤家族以及乞里克讷惕等部,随同斡赤斤陆续东迁到黑龙江各地驻牧;第三次迁徙,是明代嘉靖年间。科尔沁部酋奎蒙克塔斯哈喇为了辅佐蒙古正统大汗——达赉孙库登汗,几千帐人马进入松嫩平原。从此,他们成为黑龙江地区世居的蒙古族。  相似文献   
77.
蒙古族,一个马背上的民族,驰骋于北方辽阔的大草原上。但走进云南有5300多蒙古族人聚居的通海县兴蒙乡,看到的却是一个山青水秀的鱼米之乡。这里群山环抱,杞麓湖碧波涟漪,湖畔阡陌纵横,稻花飘香,青松翠竹掩映着村落;蒙古族人民捕鱼、耕作,俨然南方的世居民族。一个似乎只应该骑着骏马,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那样的生存环境连在一起的民族,数百年来,如何在远离本民族生存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异地他乡自成一个小社区,经历了由游牧到捕鱼,再到农耕的变迁……  相似文献   
78.
戴欣 《纵横》2009,(12):6-7
2009年10月31口,我罔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曾任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七、八届全困委员会副主席的钱学森在京逝世,消息传来,举世悲恸。  相似文献   
79.
土族垦荒歌     
《中国土族》2009,(4):62-65
唐德尔格玛——蒙古勒汗的子孙.唱首蒙古勒的歌曲.这是蒙古勒的习俗。  相似文献   
80.
文章分析马克.尔文对于有关近代和近代早期中国现代化困难的各种理论的批驳,并指出11-12世纪以还中国人口的增长是中国本土"早期现代化/本土性的现代化"发展放缓的一个基本因素。与此同样重要但常被人忽略的是第13-14世纪蒙元政权对中国文化传统的巨大冲击,引致两千多年来一直作为中国"文化-社会-政治精英"(儒生/士人)的领导阶层建构的整体结构性变化,以及相伴而来的儒学思想文化道义精神的变异与消沉,对明清政治、经济、道德和知识/文化的影响。文章比较分析(1)蒙古征服对中东地区阿拉伯-穆斯林人带来的冲击,(2)蒙古汗国对中世纪西欧(和日本)带来的恩惠,和(3)蒙古的征服和统治对以基辅和莫斯科为中心的俄罗斯地区不同的影响;以推论蒙古征服对在第10-15世纪处在早期近代化初阶(资本主义/民族主义萌芽)时期的中国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