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01.
为科学认知秦陵K9901坑出土百戏俑彩绘颜料及胶结材料的种类,使用偏光显微、拉曼光谱、气相色谱质谱等方法对百戏俑的粉红色彩绘和粉白色彩绘残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粉白色彩绘是由朱砂与铅白混合而成,粉红色是由朱砂与骨白混合制作而成;而颜料层的胶结材料为动物胶。本研究结果可为科学认知秦陵丰富的考古学文化提供重要的资料信息。  相似文献   
102.
此件唐代天王俑长期保存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库房中,近期发现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损害病变。针对此件俑表面污垢、结晶盐、断裂等病害状况,保护修复主要包括表面清理、粘结、脱盐、作色等手段,使该俑在保持历史真实性的同时也具有更好的展示效果。  相似文献   
103.
在湘东地区包公信仰的田野调查基础上,对该地区存在的神灵附体现象进行了简略介绍,动态地刻画出湘东农村地区的信仰需求和行为方式,补充了有关南方汉族地区"萨满仪式"的研究。根据当地包公信仰生态的独特性,着重论述了"神媒"与"当地庙宇"之间的关系。民间信仰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与之对应的传统文化体系的种种适应性改变,正是回应这种诉求。  相似文献   
104.
龙啸 《江汉考古》2021,(5):70-77,97
在以邓家湾为代表的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后石家河文化时期的陶塑品,其中"抱鱼人偶"因其独特的造型,最为引人注目.过去学界对此多有讨论,本文重新审视了这些材料,认为这些陶人偶应称为抱璋人偶,其表现的是巫师手持牙璋的形象.文献记载玉璋的一个重要功能是祭祀山川,因此"抱鱼人偶"表现的是巫师祭山以致雨的活动场景,这样的祭山求雨活动与后石家河文化时期江汉平原整体干冷的环境背景相符合.邓家湾遗址出土的所有陶塑动物、陶塑人偶即是这一祭祀活动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105.
对濮阳蚌塑龙虎墓的几点看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笔者认为濮阳蚌塑龙虎墓即 45号墓的平面关系是混乱的 ,简报发表的平、剖面图不是发掘出土时现场绘制的 ,而是后来补绘的 ,是错误的。 45号墓真正的范围应是龙虎蚌塑和夹在中间的人。笔者赞同 45号墓主人是巫师的观点 ,但认为墓主人不是显贵 ,并否定简报所说的贫富分化已经出现、阶级已经产生的提法  相似文献   
106.
独龙族是我国56个民族中人口较少的少数民族之一,比珞巴族、高山族、赫哲族和塔塔尔族稍多,人口排在倒数的第5位。据1990年的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独龙族总人口为5816人,其中约有80%的独龙族人口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的独龙江乡。独龙江乡地处贡山县县城西部,东邻本县丙中洛、茨开两个乡(镇),西南倚担打力卡山并与缅甸毗连,北接西藏自治区察隅县日东乡,总幅员面积为1997.3平方公里,境内国境线长97公里。  相似文献   
107.
栾晔 《满族研究》2011,(1):13-17
满族萨满教和清宫萨满祭祀一直是中国东北地区和国际萨满教学界研究的热门课题,不少前辈学者进行了深入研究,在国际萨满教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本文不揣浅漏,仅对满族萨满教源流演变作简要的叙述,对中国最早的清宫萨满祭祀及珍贵遗物,作出新的较全面的评介,望专家学者不吝赐教。本文分三部分:满族萨满教的历史源流演变,中国最早的清宫萨满祭祀,清宁宫及堂子所遗存的主要珍贵文物。  相似文献   
108.
杨瑾 《中原文物》2022,(4):56-66
甘肃武威慕容智墓所出彩绘陶(木)俑头戴风帽,身披长袍,领部套合在一起,相同类型俑像见于山西、河北、河南等地北魏墓葬及其他遗存中,并遍见于西魏、东魏、北齐、北周、隋与唐初墓葬及其他遗存中,成为墓葬随葬系统中程式化的组成部分。慕容智墓披袍俑在唐代墓葬多见大翻领披袍俑像的背景下,所显现的鲜卑特征反映了吐谷浑民族在汉化过程中,与中原王朝、与所到地各民族、与西域诸族的交流互动,形成了逐渐融合为一个吐谷浑民族的风俗习惯。从更广远的欧亚地区来看,披袍并非仅见于中国,它是一个具有古老的游牧渊源且不断向周边地区游移的文化符号,出现范围很广,存续时间很长,具有世界性传播影响。  相似文献   
109.
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器物甚为丰富,完整及能修复的器物达到一千多件,不仅弥补了北朝东魏艺术的空白,还为北朝服饰的研究提供珍贵的实物资料。通过文献研究法和调查法,针对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服饰进行了梳理和分析,研究表明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服饰套装主要有四类:第一类头戴风帽或小冠,上着圆领窄袖衫,下着袴褶,有的外罩翻领短褐、套衣或裲裆等,如负箭箙俑、按盾俑、侍卫俑、文吏俑、风帽俑等;第二类头戴笼冠或小冠,上着交领广袖衫,下着长裙,腰束带,如跽坐俑、女官俑等;第三类头戴兜鍪,穿明光甲,裹腿裙,如按盾武士俑;第四类头戴毡帽或浑脱帽,身穿圆领广袖长袍,如胡俑、萨满巫师俑。东魏茹茹公主墓出土的陶俑对研究北朝的生活习俗和服饰文化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是东魏乃至北朝服饰的代表之一。  相似文献   
110.
考古出土的秦始皇兵俑是秦朝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具有重大的历史、科学和艺术研究价值,其“千人千面”的特点更是备受关注,被认为是秦人的真实写照。现代人体测量中,头面部特征因其多受遗传因素作用,少受环境因素影响,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各民族之间的亲缘关系。通过采集50个样本的兵俑头部高精度三维点云数据并提取了头面部特征,运用样本相关性分析和数据大小排序的统计分析方法,与现代29个群体或地区头面部特征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显示秦始皇兵俑样本的头面部特征完全各异且高度相关,同时与现代群体或地区的头面部特征差异性较小,定量化地明确了秦始皇兵俑的相关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