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篇
  免费   0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7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71.
土是延用至今最重要的建筑材料之一,在人类认知和掌握不同环境土的性能和特点的进程中,创造了类型丰富的土质建筑遗址。对传统营造工艺的认知、传承、挖掘和应用成为当下土质建筑遗址保护的关键问题。因此,本工作基于土质建筑遗址保存现状、建筑形制、结构特征和传统营造技法调查,结合文献记载和研究成果,按照营造技法将土建筑遗址分为生土挖造、泥土堆筑、生土夯筑、土坯砌筑和湿泥垛筑5大类15亚类,阐释了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功能需要多方面共同推动,营造技法呈递进式发展演化,且呈现出不同营造技法既具备各自的鲜明特征又相互渗透的特点,也是适应环境和功能需求的具体体现,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研究结果为深入研究早期建筑形制和营造技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2.
李银 《旅游纵览》2023,(3):34-36+40
在深度体验、情境交互旅游发展趋势下,江苏省乡村民宿的外部实体空间、内部情境服务空间设置,也要以消费者的新式住宿需求、娱乐体验需求为主导,依托旅游景区的自然地理环境,进行乡村民宿开放化空间、建筑结构、住宿品质、休憩服务项目的全面设计,打造起居空间、卧室空间、餐厨空间、娱乐空间与公共空间等个性化体验场景,促进区域旅游体验、民宿服务体验的更好更快发展。  相似文献   
73.
宁波保国寺大殿是保存完好的罕见古代木结构建筑。文章采取类比的方法,对大殿的建筑特征,主要是历史特征和地方特色作了详尽的剖析比较,一方面印证了《营造法式》的形制与构件,另一方面阐述了它对江浙地区的建筑手法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74.
本文通过对中国现存的古代木构建筑、《营造法式》以及其它相关间接史料的研究,揭示出公元7-14世纪中国扶壁形制的典型类型及其分区、分期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探讨了此时期中国南北方建筑的部分区域特点,以及《营造法式》的部分地域渊源与流布关系。  相似文献   
75.
韩元奇 《神州》2011,(6X):192-192
体育课大部分是在室外进行的教与学活动,它不同于其它课程容易组织管理。如何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作为体育教师对课堂管理非常重要的。体育课堂教学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任务的基本途径,其实施过程及其效果与多种因素相关。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优化体育课堂教学,是提高中学生体育素质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6.
《山茶》2014,(5):182-201
对廊桥爱好者来说,蜿蜒的廊屋、繁复的装饰令人赞叹。但就桥梁史意义而言,浙闽木拱桥最核心的价值在于桥板之下、不为普通大众了解的桥拱结构与蕴含其中的营造技术。  相似文献   
77.
李秀敏 《神州》2014,(15):193-193
在山水画史上,龚贤的积墨法取得突出成就,是其创造独特山水风格的基础,并对黄宾虹、李可染等近现代画家产生了很大影响。本文从龚贤的绘画作品入手,探讨其积墨法的特点和影响以及其绘画意境的营造与积墨法的联系。  相似文献   
78.
对辽墓房形木椁的出土情况、装饰、工匠来源和组装方式进行梳理,并对辽以前的房形葬具做简单总结,探讨了辽代房形木椁的渊源,认为其与唐代的房形石椁一脉相承。最后,比对《营造法式》所载的帐类小木作和唐代地宫出土的自名为“帐”的舍利容器,讨论将其命名为“小帐”是否合理,并建议改称为“房形木椁”。  相似文献   
79.
地方是旅游活动的空间载体,也是旅游目的地形象建构的核心内容。本文在对地方和地方营造的缘起和内涵进行辨析总结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的可视化主题分析和文献阅读,对其应用于旅游发展的主要议题和脉络进行梳理发现:①地方和地方营造的本质是意义建构,地方在旅游发展中具有多重可建构性。旅游既是地方营造的驱动力,也对地方营造和地方发展产生重要影响。②地方营造过程涉及政府、资本、游客、当地居民等多重主体和视角,也因而牵涉多方协商和多主体认同。一方面,多方协商的地方意义有助于地方性的快速重构,推动旅游地迅速发展;另一方面,各方利益主体权力不对等也使得地方营造成为强势权力主体的表达结果,这将加速旅游地的商品化。  相似文献   
80.
李华 《神州》2012,(6):326-327
要培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必须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换句话说是环境真正创造了创造力。只有在浓厚的创新氛圈和有利于刨新的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在音乐课堂熬学中通过营造创造的教育环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独立思考力、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表演能力等多种能力,最终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