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5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6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35篇
  2014年   111篇
  2013年   138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7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8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7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马天行 《南方文物》2015,(2):99-106
<正>东南沿海是我国古代海洋交通与对外文化交流的中心,汉唐至宋元间的墓葬文化内涵中大量的外来文化因素就是中外海洋交通的结果。学术界对于古代墓葬随葬品的外来因素研究较多,如安家瑶、杨伯达、干福熹等对舶来玻璃器的研究1,夏鼐、孙机等对外国钱币、器具、装饰品等的研究2,李刚等对墓葬出土堆塑罐、胡人俑形象的研究等3。实际上,东南沿海汉至唐宋时期墓葬结构装饰中也有一系列海外因素,如外来动物形象、外来宗教神话形象、外  相似文献   
22.
王式廓 《百年潮》2015,(3):80+82
(油画·1951年)美术点评《解放区的天》描绘的是解放区的人民欢庆自己在土地改革中翻身做主人的欢乐场面。画面近处的轿子挂满红花,欢快的儿童在人群中奔跑;画面中央手持板凳的毛泽东和农民亲切交谈,亲切而温和,人们难抑心中的欢喜,将这位解放区的领导人围了起来;画面远处吹唢呐、扭秧歌的队伍热情奔放,欢乐声响彻解放区的天际。作品构图层次清晰,歌颂了解放  相似文献   
23.
本人对麦积山石窟初期洞窟的考察中,发现几个洞窟内的胁侍菩萨或交脚、半跏思惟菩萨的宝冠上装饰有仰月,这是来自波斯萨珊王朝的冠饰,在5世纪时影响到了中国的佛教造像.麦积山的这种冠饰可能受到云冈石窟反传的影响,不是直接来自于西域或中亚.本文即以麦积山石窟为例展开,对这一冠饰的演变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4.
傅宁军 《世界》2007,(3):16-19
谢丽君拥有两个令人羡慕的头衔,一个是台湾著名形象设计师,一个是上海东方卫视形象总监。2006年8月的一个上午,我们在上海东方卫视的大楼里,开始了对谢丽君的“追踪采访”。这位名扬海峡两岸的“资深美女”笑着告诉我们,上海是  相似文献   
25.
在潜山,提起县医院内二科主任汪全汉,凡找他看过病的群众,无不交口称赞他是一位有着菩萨心肠的好郎中、一位德术兼备的好大夫。  相似文献   
26.
史海威 《文史春秋》2007,(12):62-63
李广是一个性格复杂的历史人物,但由于司马迁在《史记》中对他的悲情描述及历代文人骚客对他悲凉身世的无限感发,使得他的形象单一化、固定化了。人们所传唱的、心目中的李广,是一个勇敢善战、挽雕弓射天狼,却终生未被封侯的悲剧形象。然而,大人物的性格总是非常复杂的,真实的李广也有着多重性格,有多面特征,扮演着多种角色。  相似文献   
27.
说到篆刻,恐怕很多人头脑中都会浮现出2008北京奥运会的标记。这个标记备受赞扬,原因大概首先是它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篆刻的形式,具有典型的民族风格、民族气派,第二是作者把一个奔跑的人的形象,转化为类似汉字“京”的形式,有“一形双关”之妙。因为它不是“京”字,所以它能充分表现奔跑者的动作特征,因为它像“京”字,所以它能与印章的形式协调一致。  相似文献   
28.
程勇 《文物世界》2007,(3):34-38
在雄奇壮阔、山岭纵横的太行山深处,有一处具有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古建筑群落——海会寺,它以其独特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形象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相似文献   
29.
形象的历史     
历史,是形象的。唯有形象的历史,才分外动人。基于这样的认识,这些年来人们特别注意通过照片图片来反映历史,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历史图集、人物画传等“老照片”,而且这类图书发行量都较大,并为许多人所收藏。  相似文献   
30.
乞丐改诗     
陈兴中 《文史天地》2007,(10):51-51
清人徐时栋《烟屿楼笔记》载有这样一则趣事,一天,一个在学馆中授徒的教书先生,课余之时,萌生感慨,写了一首题为《咏薄粥》的诗,他写道:撮米烧成粥一瓯,北风吹去浪悠悠;手持好似菱花镜,照见楼台在上头。教书先生很是得意,摇头晃脑一吟三叹。此时,一个乞丐正巧路过,听了先生的吟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