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篇
  免费   0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4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新方志记述动植物的内容,多集中在自然地理篇(卷)中,以章或节的形式出现,章节下大多列有目或子目,其编目方法杂彩纷呈,颇不一致,概括分析可分为6种,现列如次。  相似文献   
22.
在我国云南省南部,红河南岸的哀牢山与无量山的深山之中,壮阔的梯田改造了大山的形貌。早在宋末元初之时,哈尼族、彝族先民为躲避战乱,自蜀地南迁,进入亚热带的群山之中,建立哈尼大寨,并开始在周边开垦梯田。经过艰苦卓绝的人工改造,哈尼梯田形成了今日自上而下“森林.村落.梯田.水系”四位一体的景观结构,也流传下一套适心地方农事节气等自然地理特征的传统知识和文化体系。  相似文献   
23.
清代中外西藏阿里的自然地理知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西藏阿里地区虽然与中原内地相距绝远,然而在清代前期中央国家的积极努力之下,中原内地对阿里的自然地理知识的获得取得了相当大的成就,尤其是对阿里地区的名山大川的分布及其详情在感性认识层面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然而这种势态没能继续发展下去,从清代中后期开始,这一热情逐渐消退,相关的自然地理知识增长缓慢。另一方面,从清代中后期开始,西方殖民者和探险家进入西藏,对阿里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近代地理学的勘测和总结,世人所知的阿里自然地理知识有了迅速发展,形成了一系列丰富的内容。本文拟以清代中原地区的官私著作和西方探险家的考察报告、游记等材料,重现清代西藏阿里自然地理知识的累积过程和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24.
一、民和三川地区旅游业发展条件1.全省最为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三川地区位于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南面,这里是一个呈东西长约20余公里,宽4~8公里狭长形展布的盆地地形,称之为官亭盆地。整个区域包括官亭镇、中川乡全境,还包括杏  相似文献   
25.
探寻朝那湫     
朝那,古地名,乃秦汉时设置的县级建置。“朝那县以朝那湫名县”,朝那湫是自然地理生成的关中以西的高原湖泊,也是秦皇汉武祭祀名山大川的著名神湫。古人认为,高山有水,停止不流,不增不减,便是湫渊,是龙的居所,朝那湫的存在是崇高而神圣的。《宁夏百科全书》说:“湫渊,秦汉湖名,即今固原县东海子。”  相似文献   
26.
措勤三日     
电力援藏工作始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西藏独特的自然地理和交通条件,党中央、国务院一直对西藏电力发展给予高度重视,中央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后,国家对西藏电力的投资力度显著加大在国家对西藏电力投入的同时,全国电力系统也在发展规划、建设资金、技术改造、生产运行、经营管理和人才支援等方面给予西藏大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7.
魏晋无论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魏晋时期的状况与现今的状况都存在种种的不同,事实上,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环境是息息相关的。魏晋无论是自然或人文地理因素,魏晋时期的情况和目前都不同,所以,不能以今天的地理解释魏晋的历史状态;再加上魏晋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人类地理位置本身就是魏晋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是"狭义"的历史研究的必要前提和基础。一、气候寒冷气候是  相似文献   
28.
《临邑县志》(1986~2002)(以下简称《临邑县志》)最近由中华书局出版发行。志书实事求是地记述了临邑县1986~2002年17年间社会各个方面的发展情况与巨大变化,展示了临邑县在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志书地方特点突出,用一编的篇幅集中记述了临邑鲁北油区的特色,  相似文献   
29.
巴蜀地区很多地方有黄葛树,四川省新编县(市)地方志的自然地理篇及林业篇多有记录。上世纪以来有少数媒体、书刊、新编地方志将黄葛树写成黄桷树,究竟恰当否?试论之以兹求教。  相似文献   
30.
著作。2008年,共出版历史地理著作21部。其中历史自然地理方面的专著有:邹逸麟主编的(500年来环境变迁与社会应对》丛书(上海人民出版社),共5册,即杨伟兵《云贵高原的土地利用与生态变迁》、陈业新《明至民国时期皖北地区灾害环境与社会应对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