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4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绝望中自杀。同年7月19日,“天京”被曾国荃攻陷,太平军根本失败。太平军为何失败?我们只须将洪秀全的真面目呈现给读者,答案不言自明。洪秀全“走上革命道路”的初衷洪秀全(1814-1864)原名仁坤,小名火秀,广东花县人。其父洪镜扬,是官禄及邻近诸村的保正,  相似文献   
12.
马化福 《文史天地》2009,(12):45-48
稍有一点文史知识的人都知道苏轼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一位伟大的文学艺术家,是一位全才,诗文词赋无所不精,音乐书画无所不能。他的诗民间都有“韩潮苏海”的说法,意思是说:韩愈的诗如钱塘潮水,苏东坡的诗像大海一样宽广。他的文正如他自己所说:“行其所当行,止其所当止。”挥洒自如,  相似文献   
13.
论五四思想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杀现象是五四转型时期一个重要的社会现象。从这些自杀现象中暴露出的种种社会弊端,比如社会的动荡、社会的黑暗、社会制度的缺陷、危险人生观的倡导等等,引起了五四思想家们的关注。他们对自杀现象作了多次讨论,分别从自杀的趋势和原因、自杀的道德和社会价值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并结合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目标,提出了以提倡新的人生观和改造社会制度两种手段对自杀进行救济。同时,对自杀现象的研究使五四思想家深刻认识到新思潮中可能有危害人的思想的成分,绝对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使人们无所适从。他们明确提出反对这些偏向,对新文化运动的健康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1941年1月7日,“皖南事变”爆发,在突遭八万余国民党部队的包围袭击下,新四军浴血奋战7天后,终因寡不敌众、损失惨痛。经党史专家考证,“皖南事变”中,新四军有3000多人壮烈牺牲,4900多人被俘,3000多名战士被强迫编人国民党军队,1300余人突围。而这些突围成功的干部战士,大部分在很短的时间里又重新归队,成为新组建的新四军的重要有生力量和党的宝贵财富。然而,这些经过枪林弹雨、九死不悔的忠诚战士,竞也有被革命队伍怀疑、被审查而酿成严重失误事件的。其中,原军部作战科科长李志高自杀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政治悲剧。  相似文献   
15.
自杀并不是道德缺陷,而是一种反抗。找出中国人自杀的特殊模式和文化解释,以此为切入点,理解中国人的苦与乐,寻找一种中国式美好生活  相似文献   
16.
1929年1月,曾经受到茅盾、郑振铎等文学大家扶植的太阳社作家顾仲起突然自杀。这不但使他正处于巅峰期的文学创作戛然而止,而且也给现代文坛留下了疑团。几十年来,他的家乡人民和现代文坛并没有忘记他,时断时续地还有一些人撰文对他进行怀念或研究。  相似文献   
17.
1966年4月中旬,省公安厅办公室主任老郑给我布置一项任务:把西宁市在城市"四清"运动试点单位中自杀的人统计一下,分分类:自杀的是些什么人,为什么自杀?有没有办法避免?他说,公安部要召开全国公安会议,研究城市"四清"运动中对敌斗争问题,我们要提前准备一些典型材料。此时"文化大革命"的风暴已经开始刮了,不久公安机关就被砸烂,所谓全国公安会议也不可能召开,我的调查材料也没有派上用场。  相似文献   
18.
《湖南文史》2012,(2):44-44
据新华社消息:由于婚姻法在全国大部分地区未能很好地贯彻实行.目前妇女被虐杀和青年男女因婚姻不自由而自杀的现象十分严重。例如福建省1950年下半年到1951年年底一年半内每月因婚姻问题自杀和被杀的男女平均是50人,而1952年每月平均死亡人数则增加到88人。  相似文献   
19.
1973年1月,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王良恩在遭受诬陷和批判中自杀身死;文革后中央曾专门下文为王良恩同志平反昭雪,恢复名誉。然而对于这桩本已清楚的冤案.却一直众说纷纭,甚至在死者辞世几十年后还有人指责他是“林彪的人”。那么,王良恩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围绕这一案件还有哪些未解之谜?  相似文献   
20.
西北四题     
莫天 《丝绸之路》2012,(23):26-31
李先生 似乎是弹指之间,我们已经从西北师大毕业30周年. 时至今日,我读《诗经》、 《离骚》时依然不由自主地用甘肃武威方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日伯庸……"用很重的鼻音读,情感内敛,声音低沉,情感就穿越到了先秦.这是因为受当初给我们讲授先秦文学的李先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