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1篇
  免费   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5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3 毫秒
201.
唐代渤海国釉陶器的类型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唐代渤海国遗址和墓葬中出土的釉陶器的类型及特征,并将其与中原唐三彩中的同类器物进行比较,进而论述了渤海国釉陶器的等级、渊源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2.
本文以剔花、绞胎、黑釉跳刀刻花、红绿彩和孔雀蓝釉等“磁州窑类型”几种瓷器为对象,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有关遗物和考古资料——特别是一些重要新发现,对这几个品种的年代与产地作进一步“细化”,从而提出一些新见解。  相似文献   
203.
为研究六安双墩一号汉墓出土的漆器工艺特点,利用超景深三维显微镜、拉曼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仪等仪器对木胎和夹纻胎耳杯残片进行了分析测试。结果表明,耳杯的结构由内表面漆膜、内侧漆灰、胎体、外侧漆灰和外表面漆膜组成。木胎耳杯以榆木为胎,夹纻胎耳杯中的纺织品为麻类。红色漆膜的呈色物质为硫化汞。木胎耳杯漆灰层薄而细腻,填料主要为石英、钠长石和云母,夹纻胎耳杯漆灰层掺杂了大颗粒无机矿物,填料主要为骨灰、石英和钠长石。不同胎体的耳杯体现了不同的工艺特点。  相似文献   
204.
沈岳明 《故宫博物院院刊》2020,(5):15-22+108-109
粉青厚釉瓷器以其莹润如玉的质地形成了自身独特的风格,成为了龙泉窑的代表。这类产品所使用的厚釉技术正是龙泉窑结合南北、融会官民窑业技术的创新成果。至于这一技术和这类产品的创烧年代,学界普遍认为始于南宋中晚期。本文追溯了龙泉窑粉青厚釉产品的历史背景,对龙泉窑白胎、黑胎类粉青厚釉产品的纪年材料分别进行了例证,并以其他窑口的窑业技术为间接证据,对这类产品的始烧年代进行了综合推定,最终认为其创烧时间应不晚于南宋早期。  相似文献   
205.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唐代广福窑朱书"大历元年"青绿釉枕是罕见的具有绝对纪年的唐代瓷枕实物资料。朱书文字提到的"广福窑"在今四川成都市崇州境内,中晚唐时期崇州窑业十分兴盛,广福窑是其境内系列窑口之一。该瓷枕胎和釉的特征与崇州天福窑青瓷一致,采用含铁量较高的粘土制胎、特殊品种的草木灰制釉。其海棠形造型是受到波斯金银器的影响,反映了唐代川西地区中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从铭文推测,此枕为买地券性质,是迄今发现的年代较早的瓷质买地券之一。铭文行书,字体刚劲雄健、拙朴浑厚,颇得盛唐书体之精髓。  相似文献   
206.
朱宏秋 《收藏家》2024,(2):80-95
“绞胎”与“绞釉”类陶瓷器是中国古代陶瓷的两个特殊品种。本文从实为“绞胎”却被命名为“绞釉”的三件陶瓷枕入手,通过分析博物馆藏品和考古资料,认为这两类陶瓷器所呈现的“花纹”不是釉的功劳,而是通过“绞胎”“绞化妆土”的工艺手法和施一色釉共同合力的结果,是一种极易造成视觉上迷惑的装饰奇观。  相似文献   
207.
白瓷的出现是我国陶瓷历史上较为重要的技术突破,白瓷的烧制成功为后世青花瓷、彩绘瓷的繁荣奠定了重要基础,被誉为中国古陶瓷工艺发展史中的“第四里程碑”。因此,关于白瓷起源的问题就成为考古界和科技考古界关注的重要学术问题,而邢窑2012年考古发掘出土的北朝晚期窑炉和器物遗存自然成为研究白瓷起源的重要实物资料。本研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热电离质谱(TIMS)分析技术,对河北内丘城关服务楼窑址出土的北朝晚期至隋朝初期的早期瓷器样品胎釉原料进行分析,为邢窑早期瓷业的发展演变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邢窑早期瓷胎的微量元素统计模式明显可以分为两类,说明邢窑早期制瓷存在两种不同的胎料来源。邢窑陶工在开发早期白瓷这一新品种的过程中有意识地选择了一种有别于青瓷的更为优质的原料制胎,这种胎料中与锆石、锐钛矿等杂质赋存密切相关的V、Cr、Ni、Nb、Ta、Zr和Hf等微量元素含量普遍小于青瓷胎。锶(Sr)同位素混合模式分析表明,邢窑早期的大部分样品不符合草木灰配以胎料的制釉方式,应该是采用了草木灰混合其他制釉黏土。同时,早期白瓷釉与青瓷釉的锶同位素特征存在一定差异,说明在制作过程中邢窑陶工为...  相似文献   
208.
对纸质文物的科学认知是保护这类珍贵文化遗产的关键。本研究将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Py-GC/MS)技术应用到中国传统的四类典型手工纸(竹纸、麻纸、桑皮纸和构皮纸)的分析中,结果表明竹纸中苯酚类物质含量较高,桑皮纸和构皮纸中含有大分子三萜类特征物(如β-香树脂醇、α-香树脂醇和豆甾-3,5-二烯等物质),而麻纸中则无此类特征物——利用这些特征化合物可以区分竹纸、麻纸和桑皮/构皮纸。将这一成果应用到一副清代蜡笺纸对联的分析中:确定了该书法用纸为皮纸(桑皮纸或构皮纸);检测出长链脂肪酸和醇类物质,表明蜡笺纸的制作使用了蜂蜡;检测出吡咯及其衍生物,表明该书法蜡笺纸装裱时所用的胶结材料为动物胶;另外检测到了生物碱类物质,表明该蜡笺纸使用了植物染料。综合以上研究表明,Py-GC/MS方法不仅能够确定中国传统纸质文物的纤维来源,同时可以确定纸质文物上蜡、胶结物及染料等信息;结合传统的赫兹伯格(Herzberg)染色法,进一步确定了皮纸的具体种类。蜡笺纸文物材料信息的检测识别可为文物保护与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此研究方法为纸质文物的科学认知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9.
宋远茹 《中原文物》2023,(5):132-139
西安、洛阳及邻近地区的西汉中晚期至王莽时期墓葬及遗址中出土一种微型釉陶俑,种类较多,制作精良,小巧玲珑,具有极高的观赏性。本文通过梳理目前已发表的考古资料,从出土墓葬形制、同出器物及文献记载分析此类微型釉陶俑性质,认为其即为汉代的釉陶儿童玩具,是汉代儿童玩具的一个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210.
《收藏家》2020,(2):35-38
祭蓝釉的产生祭蓝釉瓷器源于元末的景德镇,明、清两朝以及民国乃至如今都有烧制。纵观祭蓝釉瓷器,其胎体多洁白,釉随着不同时期所使用钴料的不同,通体呈现出不同光亮的蓝色。景德镇制瓷工艺在元末明初这一时期,逐渐从原先以施草木灰为主的透明釉(二灰釉)、整窑烧制青白釉瓷器(影青瓷)为主,向施各种金属矿物轴料、烧制金属矿物釉瓷器过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