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7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87 毫秒
41.
石慧霞  杨婧 《风景名胜》2021,(4):0360-0360
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目标在于对学生的学习权利予以保障,以防学生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上不起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培养更多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现阶段,高职院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的开展过程中存在着资助名额有限的问题,很难做到应助尽助;资助政策的落实存在偏差,难以落实到位;重物质资助、轻素质培养,资助育人效果差强人意等问题。因此,本文围绕信息化在发展型资助育人工作中的应用展开深入探究,以期促进高职院校资助育人工作成效的提升,确保资助政策得以精准落地。  相似文献   
42.
单伟 《风景名胜》2021,(6):0143-0143,0145
国家对教育事业改革的重视度不断提升,地方高校的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因为文化、社会、经济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拥有比较鲜明的特色,需要积极改革人才实践育人方法。文章探究地方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新课标与高等师范美术学专业人才实践育人改革情况。  相似文献   
43.
回顾《肥东县志(1986—2005)》十年的修志实践过程,地方志工作者从彰显地方特色以资政育人的角度,总结二轮《肥东县志》的有益经验,阐述特色做法,突出人文特色、彰显历史特色、展示文化特色、体现传统产业特色,潜心探索资政育人道路,以期在乡镇志编纂和即将开展的三轮省、市、县志编纂中发挥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44.
张颖 《神州》2011,(26):128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教育的要求也在逐渐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教育经营者意识到品牌的力量,因此不断地创新、探索新的育人模式,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也创造了经济价值。  相似文献   
45.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教育改革的进程,我国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再加上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提出,对我国人才培养人格方面的关注不断提升,尤其是针对高中这一人格塑造的关键时期,学生健全人格的培养重要性日益突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育人的最佳的课程,加强对学生人格的培养尤为重要。基于此,下面本研究提出高中思想政治教育中立体育人模式,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6.
肖忠生  邓华祥 《福建史志》2001,(2):38-40,60
“经世致用之学”是我国古时文人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一种优良的学风和为人作风。它曾经对林则徐在求学、为人、从政和育人等许多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正>高校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育人的沃土,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学习和成长影响极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认清和研究高校图书馆的这一特色,深入开展管理和服务工作,充分发挥高校图书馆育人的作用,对于做好高校图书馆的工作,为国家未来和经济建设发展培养大批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作用。一、高校图书馆是培育人才重要场地  相似文献   
48.
启事     
《百年潮》2012,(10):80
为更好地发挥党史工作以史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中央党史研究室宣传教育局对过去征集、整理、出版的口述历史和回忆录进行系统梳理,编辑了《红色往事——党史人物忆党史》系列丛书,并由济南出版社于2012年6月出版。该书部分作者地址不详,无法取  相似文献   
49.
周绍梅  王启合 《神州》2012,(12):23+25
学校教育在培养学生时,要做到育人为本,应该重视三点:在教育内容和目标上,要育之以"德",德育为先,发展学生社会性;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时,要育之于"内",发挥学生主体性;在培养学生的途径上,要育之重"行",强调学生的实践。  相似文献   
50.
以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为目标进行高校育人转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佳正 《沧桑》2010,(3):189-189,195
从根本上破解大学生就业难题,必须把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目标从提高就业率转向提升就业力,将过去毕业之际的就业指导与供需见面政策向前推进到高等教育过程中,建立以培养大学生就业力为核心,政府、高校、用人单位紧密配合、整体推动的就业政策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