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9篇
  免费   0篇
  2023年   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4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9 毫秒
51.
<正>乌古乃"美人计"巧杀拔乙门完颜氏联手唐括部创基业乌古乃,后追谥为金景祖。辽代太平元年辛酉岁生,(《大金国史话》认为是公元1021年辽圣宗时期),自金始祖老函普至此,已六世了。那时女真人信仰萨满教(跳大神),乌古乃这个名字就是萨满大巫师给起的,是"来了"的意思。就是说:一个神人来到了世间。乌古乃身强力壮,为人宽厚,深得众人喜  相似文献   
52.
明朝大臣刘大夏遭奸臣陷害,被皇帝流放到荒蛮之地充军。当时,刘大夏已年过七旬,体弱多病,只能靠陪护的家仆搀扶着前往。刘大夏为官时做了不少善事,众人看他落魄,都想伸手帮一把。因此每到一处,就有受过恩惠的百姓送他银两。可刘大夏总是分文不收,让别人很无奈。到了肃州,又有一群下属  相似文献   
53.
南朝时,宗王出镇的幕府里集聚了不少士,不少是府主的属吏,他们在好的府主支持下,在儒,释道化的传播与交流、学创作、群书的编纂等方面都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4.
本文对本刊2002年第3期发表的《辽耶律宗愿墓志考释》进行商榷,对原释文多 处文字提出异议,并试加了标点。  相似文献   
55.
明遗民心态:张岱个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泽君 《史学月刊》2002,(4):122-125
张岱(1597—?),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原籍四川,后移居浙江山阴(今绍兴)。《明代千遗民诗泳》说,因为《四库全书存目》将张岱的《西湖梦寻》列于遗民李标之上,“知张岱亦明遗民也”(张其淦:《明代千遗民诗泳》,三编,卷二,明代传记丛刊本,台北:明书局1985年版)。张岱虽未如“海内三遗民”沈寿民、王鸣盛、徐枋等享有盛名,但他一生的经历却在明遗民中有很大的代表性.对他分析的意义也正在于此。  相似文献   
56.
王坤 《钱币博览》2002,(3):40-41
中国历史上的年号,自汉武帝的“建元”起,直到清末帝溥仪的“宣统”止,一直延续不断。一般来说,在此期间,正统王朝也好,一方“僭窃”也罢,少数民族也罢,农民起义也罢,一旦一个政权建立,有了国号,同时就必然有了年号。中国铸币要比年号的出现早很多年,但是,年号钱却要比年号的出现晚很多年。直到公元338年,十六国时期的成汉国昭帝李寿建元“汉兴”后,铸造了面为汉兴的钱币,中国才有了最早的年号钱。中国正式铸行年号钱的时代应是唐肃宗的乾元年间,当时,朝廷曾鼓铸乾元重宝钱。  相似文献   
57.
58.
李氏朝鲜中宗纂修的《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其舆地学体例承袭明代舆地学理论与方法,在分科门类的设置上,二者有极为紧密的承袭关系,并在中原舆地学文献体例的基础上,产生了增设分科和列设“新增”条目的舆地学方法流变。通过研究发现《新增东国舆地胜览》修纂诸臣对中原舆地典籍进行了深入研习,并有对中原历代舆地典籍体例的精深认识。展现了李氏朝鲜对中原舆地学分类理论和方法的深入借鉴,以及在借鉴中原舆地学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具有朝鲜文献特征的舆地学新成就。  相似文献   
59.
肃卣铭文中的"■"当为"肃"字异体。"■"当为"择"字。"竞谏"的"竞"为"争言"之义。"静"当读为"诤"。"非命"义为"违命"。"称命"以为"用命"。"■汝"当为"償汝"。肃卣铭文的大意是:肃之兄伯氏赐肃仆六家,其行为违反王命。被赐之仆发动邑人向上谏诤,抗议伯氏之行为。王命■叔、爯父、父重新付给肃仆以补偿之。铭文反映出西周政治中有"正义"的观念,庶人有向上谏诤,纠正"害义"的政治行为的权利。  相似文献   
60.
隐元隆琦是继鉴真和尚之后,到日本传播佛法的又一个著名高僧。他不仅在佛教界,而且在其它领域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他是中日古代文化交流的伟大使者和先驱者之一。一隐元俗姓林,名隆琦,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生于福建省福清县。六岁时其父去浙江谋生失去音信,依靠母亲一人劳动维持全家生活。清贫和困苦养成他坚韧不拨的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