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3篇
  免费   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45篇
  2010年   40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刘汉厚黑学     
《南方人物周刊》2014,(6):46-49
2月20日,湖北省咸宁市人民检察院通报:原四川汊龙集团董事局主席刘汉、刘维(曾用名刘勇)等36人,因涉赚组织、领导、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以及故意杀人、故意伤害。  相似文献   
32.
1990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的《姚孝经砖文》所记为冢地买卖之事, 当归入买地券类。但学界未能审查,而以其为“目前所发现的最早的东汉墓志”, 以至以讹传讹, 误人视听。本文则对《姚孝经砖文》的内容重新进行简释,并对学界的误说予以订正。  相似文献   
33.
景观"基因图谱"视角的聚落文化景观区系研究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聚落景观历来是反映区域文化景观差异的重要标志。中国的传统聚落景观因受区域文化差异的影响,表现出异常丰富的区域景观特点。如果引入生物学的“基因图谱”概念,对各聚落景观区系开展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分析,最终建立反映各个聚落景观区系演化过程和相互关联性的“景观基因图谱,”对文化地理学的理论建设,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相似文献   
34.
同盟会,国民革命的联盟——关于同盟会的性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同盟会的性质不是如过去学术界所说的为资产阶级政党,而是全国各阶级革命群众的联合政党、国民革命的联盟.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1、从同盟会的三民主义纲领来看,它不仅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也代表了包括地主、工人、农民在内的当时一切反对西方列强侵略,要求推翻清朝,振兴中华,改变现状的人们和阶级的利益.2、从同盟会的成员来看,既有资产阶级,也有地主、工人、农民和其他各阶级及其知识分子.3、从同盟会领袖孙中山的思想来看,也不是仅站在资产阶级立场上讲话,而是代表了全国各族各阶级,尤其是工人农民的共同利益.  相似文献   
35.
2003年大辛庄遗址采用新的考古发掘技术与方法,全面收集材料,开展综合研究,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对于历史时期考古学文化研究而言,历史工作者当顺应考古学发展趋势,采纳新技术与方法,用整体观分析问题,实现多学科合作,开展综合研究,有利于我们多层面地复原古代社会。  相似文献   
36.
本通过对夏化(二里头化)遗址分布态势量化观察,了解夏王朝对于环境资源的重视、布控交通要道、舒缓人口压力和有关夏王朝都邑地望等信息。  相似文献   
37.
1999年以来 ,新乡市文物工作队在市区内几个地点共发掘 7座唐代墓葬。墓皆为砖室 ,可分为长方形多室墓、长方形单室墓和方形单室墓三种。这批资料为研究新乡地区唐代的社会经济有较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38.
作者强调了聚落形态考古在古代人口估测中的重要性。然后根据山东日照两城镇地区系统性调查资料 ,论述了从史前到汉代不同时期的人口密度和数量。  相似文献   
39.
唐朝"村"制度的确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再聪 《史学集刊》2008,3(2):20-26
依据文献记载,"村"概念出现于东汉中后期,直至隋朝"村"一直作为一种自然聚落的名称.唐朝开始推行"村"制度,将所有野外聚落统一名为"村",并依据村内家户数的多少设置村正,"村"正式成为一级基层组织."村"制度开始于武德年间,至开元年间逐渐完善."村"制度是唐朝革弊"求治"政策中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40.
谭赛花 《史学集刊》2008,54(2):115-121
近代早期英国经历了曲折的宗教改革,大部分伦敦居民的死亡观念和葬礼实践随之发生了变化.在灵魂得救上,他们接受了"因信称义",摈弃了炼狱观念.在墓地的选择上,由于宗教改革缩小了教区墓地的面积,中间阶层与精英阶层争夺教区内最神圣的墓地--教堂,普通市民不得不葬入郊外新建的墓地.在葬礼仪式上,减少了许多天主教性质的仪式,世俗机构纹章院对葬礼的控制进一步加剧了葬礼仪式的世俗化.归根结底,新教的"入世禁欲"观念极大地推动了葬礼的变迁,同时,节俭、谋利的资本主义精神贯穿葬礼变迁之始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