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6篇
  免费   1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00篇
  2013年   41篇
  2012年   36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42篇
  2009年   31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33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林巖 《中华文史论丛》2012,(4):123-152,388
隨着科舉制度在宋代的定型與完善,大量讀書人投身考試來獲取功名,但是進京趕考的費用卻構成一筆沉重的負擔。那些貧寒士子往往通過借貸、干謁,甚至是典賣田產的方式來籌措旅費。有鑑於此,政府通過公券、鹿鳴宴、貢士莊等形式給予進京赴考的舉子以某種程度的資助,尤其在南宋末期的江西地區,貢士莊的設立有常規化的趨向。與此同時,舉子們也自發地以"義約"這種經濟互助組織形式來籌集赴考費用,舉子間的"義約"不僅分佈地區廣,而且構成形式也相當多樣化。  相似文献   
82.
吕颖 《清史研究》2012,(3):119-125
1687年是中国天主教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由路易十四派遣来华的五位被赐予"皇家数学家"称号的传教士历经两年的长途跋涉终于抵达了中国,从而开启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纪元。这五位神父分别是:洪  相似文献   
83.
刘冰 《神州》2012,(7):361-361
教是以学定教,以教促学,在这一新的教学思想的指导下,树立过程中心、认识结构中心、学生中心的观念,以达到“学会学习”的最终目的。  相似文献   
84.
程美霞 《神州》2012,(13):369-369
说话能力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语言作为人们思维和交流思想的工具,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没有好的口头表达能力就会影响学习和工作的正常进行。加强对学生说话能力的训练,对于造就未来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对于落实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无疑具有现实而深远的意义。从语文教学的整个体系中来看,说话能力的培养对中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也有着的意义和作用。当前中学生中普遍存在着说话能力较弱的现象,影响了学生语文能力的整体提高。  相似文献   
85.
热词     
《南方人物周刊》2012,(6):18-18
熊胆体 2月17日,中国中药协会就“活熊取胆”问题召开媒体沟通会,会长房书亭描述,他曾亲眼见过活熊取胆,“取胆汁过程就像开自来水管一样简单,自然、无痛,完了之后,熊就痛痛快快地出去玩了。  相似文献   
86.
当“水色”遇到“油色” 1715年,“阅色无数”的中国皇帝康熙,却被西洋色迷了心窍。始作俑者是意大利耶稣会士郎世宁,这一年,郎世宁给康熙带来一箱珐琅器,珐琅器颜色的艳丽,迷住了康熙,也随后在宫廷内点燃了一场西洋色的风暴。  相似文献   
87.
志稿形成后各地修志机构都会开评稿会。开好评稿会,能有效提高志书质量。开好评稿会,要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拿出好的初稿、做好会前准备、选择好参会人员、明确评稿会主题、把握评议内容、发挥主持人作用。  相似文献   
88.
蒙古统治罗斯后期,面对莫斯科公国的日益强大和金帐汗国的渐趋衰微,东正教会与蒙古统治者的联盟土崩瓦解,教会转而支持莫斯科公国,教俗联合吞并各公国,储备建立统一国家的实力,并最终推翻蒙古统治。政教联合促进了俄罗斯统一国家的形成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同时有助于莫斯科公国和教会国际地位的提升。  相似文献   
89.
苗大雷 《民俗研究》2011,(3):129-143
京西古城村秉心圣会从兴到衰的命运反映出村落变迁与妙峰山香会浮沉的复杂关系。最初,秉心圣会承载着古城村人祈福求善的心理期求。随着村落面临城市化的巨大压力.秉心圣会成为古城村人追忆村庄生活并表达利益追求的纽带,人们在积极投身香会活动的过程中激发出强烈的村庄意识,这成为民俗文化延续的心理动力。在村落拆迁的现实面前,秉心圣会的传统民俗活动逐渐难以为继,“非遗”陷入名实难副的困境。秉心圣会的兴衰浮沉,反映出当下“非遗”保护面临的困境,也为探讨妙峰山香会文化的未来提出了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90.
17世纪是中西关系发展取得重大突破的一个世纪。北京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占有中心地位。经考证17世纪来京的耶稣会士为76人,其中有些留下了在京观察、生活的文献纪录,它们是西方世界了解北京的第一手珍贵材料,亦是研究明末清初北京与中西文化交流关系的重要历史文献。《利玛窦中国札记》及其书简是17世纪初期耶稣会士北京经验的历史纪录,安文思的《中国新史》表现了17世纪中期耶稣会士眼中的北京,李明的《中国近事报道》展现的是17世纪后期耶稣会士视野中的北京形象。这三部著作组合在一起,建构了一幅较为完整的17世纪西方耶稣会士的北京画像,奠定了西方北京学知识谱系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