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73篇
  免费   10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54篇
  2022年   79篇
  2021年   106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2篇
  2016年   50篇
  2015年   103篇
  2014年   344篇
  2013年   235篇
  2012年   364篇
  2011年   338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62篇
  2008年   410篇
  2007年   242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403篇
  2004年   255篇
  2003年   260篇
  2002年   474篇
  2001年   362篇
  2000年   427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对湖北省大冶市香炉山遗址采集的20个炉渣样品进行了扫描电镜检测,发现了炼制锑青铜、锡铅青铜、生铁的炉渣。重点对锡铅青铜的冶炼流程进行了推断,认为该遗址首先使用伴生有铅镍砷等元素的铜矿石进行还原冶炼,再添加锡料生产以锡铅为主要合金元素并含有镍砷的青铜,先后排出不含锡和含锡的两种高铁型炉渣。香炉山遗址出现的青铜生产证据,预示着大冶地区可能存在着相当规模的有别于中原的早期青铜产业,对探讨鄂东南地区早期冶金技术与当地文明的演进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2.
罗马边疆研究在西方兴起的时间较晚,直到20世纪前半期对它的研究都还没有形成系统。20世纪中期,罗马边疆研究在西方学术界作为一门学科分支悄然兴起。它的兴起与罗马边疆铭文收集、整理及考古密不可分。从1949年到2012年,大致定期召开的"罗马边疆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对罗马边疆研究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呈现出最新的研究成果。罗马边疆的区域性、综合性研究著作的大量出现以及各种罗马边疆理论的纷呈,极大地推动了罗马边疆研究的深入发展并展现出新时期的研究特点。罗马边疆研究向跨学科结合方向发展以及对罗马同时期大国边疆的比较研究体现出新时期的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53.
韦正 《东南文化》2016,(4):6-10
政治史取向和类型学方法在保证汉唐考古取得很大成绩的同时,也制约了汉唐考古的研究范围、理论建设,并影响到汉唐考古研究者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新出土资料的减少迫使汉唐考古改变"能源型"发展模式,其他人文学科的发展则为汉唐考古向"技术型"转变带来机遇。汉唐考古研究者的主要工作从归纳总结考古资料,转变为以历史文献为基础,借鉴其他人文学科的方法论,对汉唐考古材料的内涵和意义进行解释,是汉唐考古研究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54.
一些著名遗址后来或因出于学术目的或因为配合国家基本建设,都被再度发掘。选择安特生主持发掘的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李济和梁思永主持发掘的山东章丘城子崖遗址、安志敏主持发掘的河南陕县庙底沟遗址为个案,通过理性的分析和深度的思索认为:著名遗址首次发掘的重大意义,并没有因为后来的发掘而有所改变或修正;著名遗址首次发掘的失误,往往不是因为再度发掘获得的纠正,完全可以在同类遗址的发掘中得到解决。因此,呼吁在文物资源保护为主的今天,实在不应再在著名遗址的头上动土了。  相似文献   
55.
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和公众对考古活动的参与意识、权利意识增强,考古学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公共考古,在我国蓬勃地发展起来了。通过对我国公共考古研究著作、论文、实践的归纳总结,对其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对学科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6.
大营子冶炼遗址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大营子村南侧的大山的北坡上,包含东西两区冶炼遗存。东区冶炼遗存年代较早,至迟在公元前1 400年已开始冶炼活动。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示踪研究显示大营子冶炼遗址东西两区均使用了来自林西县大井古铜矿的多金属共生矿石,直接冶炼铜砷锡三元青铜合金。大营子冶炼遗址东区冶炼遗存的年代测定,获得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测定结果,为探讨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57.
新近的植物考古工作表明,岳石文化农作物的比重高于非农作物,种类有粟、黍、稻、小麦、大麦、大豆等,不同区域、环境、等级的聚落在农作物构成、生业经济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但总的来看,岳石文化农业经济在海岱龙山文化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惟稻的出土概率在多数聚落降低,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局部地区稻作的弱势,与之相应,粟黍等旱作方式在多数聚落农业生产活动中得以强化。  相似文献   
58.
2014年,为配合南水北调水厂以上输水管道工程建设,河北省文物研究所与邢台市文物管理处、隆尧县文物保管所对河北省邢台市隆尧县乡观遗址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此次发掘区域自西向东分为三区,其中Ⅰ区发现龙山文化时期至明清多个时代的遗存。战国遗存为12座长方形竖穴土坑墓葬。这些战国墓葬均基本保存完好,出土有仿铜陶礼器、日用陶器、铜带钩等随葬品,为战国时期冀中南地区的考古学文化研究增加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59.
曹魏景元元年朱书镇墓文读解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全民 《考古与文物》2007,(2):30-32,92
2005年5月,西安高新区新型工业园区广丰公司基建工地(位于长安区郭杜镇)清理了一座三国曹魏时期墓葬。该墓出土的一件灰陶镇墓瓶,小口外敞,平沿外斜,圆肩鼓腹,平底内凹,肩上钤有一枚印文,已模糊不清,瓶内尚存少量蛋壳残片。口径11、腹径27.5、底径19、高21.5厘米(图一)。其上朱书铭文有所脱落,尚有许多清晰可辨,或隐约可见,或可根据有关资料补上所缺之字(图二,封三)。尤为可贵的是纪年明确,为墓葬的绝对年代提供了准确的依据,同时也为研究当时的埋葬制度、信仰和习俗提供了重要资料。该镇墓文书体古朴娟秀,多具有楷书特征,尚存隶书意味,也为了解当时书法的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现将这些资料一并公布,并试作解读。  相似文献   
60.
近些年来,西安地区发掘清理汉代墓葬数千座,出土了大量的陶质明器,为研究该地区汉代的制陶工艺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料。本文拟通过对西安地区西汉墓中出土的数千件陶质明器制作痕迹的观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该地区西汉常见陶质明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进行粗浅探讨,不妥之处,敬请学界同仁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