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34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29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21.
高塽 《收藏家》2023,(9):66-71
明清时期,斗彩、五彩、珐琅彩、粉彩等各种釉上彩绘瓷争相斗艳、各领风骚。其中五彩瓷创烧于明宣德时期,兴盛于嘉靖至万历时期,清康熙时再创辉煌,并再次进入宫廷用瓷系列,一直延续烧造至清代末期。景德镇官窑五彩龙凤纹碗,是清代五彩宫廷用瓷中的代表之一,几乎贯穿于康熙至宣统各朝。本文结合北京艺术博物馆藏五彩瓷,通过观察清代历朝五彩龙凤纹碗的胎釉、造型、彩料、纹饰、款识,对清代官窑五彩瓷的时代特征进行更加细致的分析与阐述。  相似文献   
322.
通过对我国唐代至宋元时期花口瓶发展源流的梳理,确认青白釉花口瓶是由景德镇窑在北宋中后期开始烧制,并逐渐传播到南方各省区烧制青白瓷的窑口,其中包括潮州笔架山窑和福建德化窑。通过与景德镇湖田窑和福建德化窑考古发掘报告中青白釉花口瓶对比分析,初步推断广东潮州笔架山窑址新出土的青白釉花口瓶产地是潮州笔架山窑址的可能性最大,其时代初步判断为北宋晚期或南宋早期。  相似文献   
323.
1983年,江苏省镇江市丹徒大港青龙山祝家巷发现一处清代瓷器窖藏,可辨器型的瓷器共167件,其中完整器76件,均为日常生活器皿,有碗、盘、碟、杯、盏、盖碗、汤勺等。装饰以粉彩山石兰芝纹、双喜缠枝牡丹纹、四季花卉纹、双喜瓜瓞纹居多。款识以矾红蝠桃纹、寿桃、中国结为主,还有矾红或青花篆书“大清嘉庆年制”“大清道光年制”款。这批窖藏瓷器应为景德镇窑民窑产品,年代在清代嘉庆至道光时期。  相似文献   
324.
吴宁 《东方收藏》2020,(5):34-36
觚为古代酒器。新石器时代为陶觚,商周时期流行青铜觚。瓷花觚始于元代,主要流行于明嘉靖、万历至清乾隆这一段时期,多为仿青铜器造型的陈设器。元代景德镇窑生产的青花觚,基本上保留了青铜觚的造型,侈口、细腰、小腹、长身。明清时期,除景德镇窑有烧制外,龙泉窑、德化窑等也有烧造。早期的花觚除了陈设用之外,民间多用于插花,布置厅堂。花觚的造型隽秀,端庄大方,线条变化十分丰富。  相似文献   
325.
本文依据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元明时期的珐琅制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加以论述,初步划分了元明时期金属胎掐丝珐琅器的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探讨了不同阶段的基本风格特征。  相似文献   
326.
明代是中国青花瓷发展的高峰阶段,景德镇窑不仅是官窑瓷烧造的中心,同时也是民窑青花瓷的大本营。明中期以后,民窑迅猛发展,至正德年间,民窑开始大量生产烧造一种独特的青花瓷罐,俗称"圹罐",其主要作用是用于丧葬。仅以安庆地区为例,在已发掘的大多数明代墓葬中均有这类瓷罐的出土,除了青花瓷外,兼有法华或单色釉,罐或出土于棺内外,多数则将罐置于棺头处,极具时代风俗和特色。明代中晚期,在社会繁荣发展的同时,景德镇民窑青花瓷也得到高速发展,摆脱传统礼制束缚,寻求思想的解放,是这一时期青花纹样变化的主要特点,甚至出现民仿官、官搭民烧的现象,《江西大志》中就有"青色狼藉……流于民间,其制无复分"的相关记载。从另一方面来说,丧葬习俗和社会需求的变化,也进一步促进这类青花瓷罐量和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327.
陶瓷装饰工艺中的剔,亦称"剔花",是根据艺术表现构图的需要剔表留白、形成图案的装饰效果。剔花瓷是宋元时期晋江磁灶窑的产品种类之一,其制作技法借鉴了金银器的装饰工艺手法。磁灶窑剔花瓷器物造型以陈设为主,纹样精美,风格迥异,蕴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曾销往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重要的外销商品之一。  相似文献   
328.
《中原文物》2020,(2):20-32,F0003
烈山窑址位于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烈山镇烈山村,2018年开始发掘,面积700平方米,分为三个区域:Ⅰ区金元窑址区域、Ⅱ区唐代末期至北宋窑址区域、Ⅲ区汉代窑址区。清理各类遗迹70余处,包括6座窑炉、52个灰坑、1条道路、14条灰沟,以及大量遗物,其中以白瓷、青釉瓷、三彩器为主,产品主要包括碗、盘、盏、罐、素烧建筑构件、黄釉印花砖等。烈山窑址很可能就是文献中记载的宿州窑,其主要受定窑、磁州窑和巩县窑的技术影响,时代划分为东汉、唐代末期至元代晚期。  相似文献   
329.
汪发志 《收藏家》2023,(1):68-73
执壶是繁昌窑大宗产品之一,种类较多且样式多变。本文以近年系统发掘整理、有地层依据的执壶标本为基础,结合经可靠分期的墓葬出土器物,对繁昌窑执壶进行分类分期研究,对其鉴别特征进行总结,并对其功能进行探讨,以期为相关研究者甄别此类器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30.
宣州窑是皖南地区的重要窑场。多年来,在皖南地区发现的宣城市山岗窑、小河口窑,泾县琴溪窑、窑头岭窑,繁昌县柯家冲窑、骆冲窑,芜湖县东门渡窑,铜陵市狮山嘴窑等唐宋时期古窑址均属于古宣州的地域范围,应为宣州窑的组成部分。从这些窑址来看,宣州窑应创烧于晚唐,兴盛于五代至北宋时期,在胎釉及装饰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时代特征:唐代烧造青釉瓷器,点褐彩装饰独具特色;五代时期,繁昌地区创烧了青白釉瓷器,胎体薄而细腻,部分精品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对景德镇窑的青白瓷烧造有重要影响。南宋以后,受周边地区景德镇窑、龙泉窑的冲击,宣州窑渐趋式微,最终走向衰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