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我爱北京,我更爱今天的北京。”这是生于北京,并在此生活和工作长达42年的“人民艺术家”老舍生前的一句肺腑之言。在40多年的文学生涯中,他总计创作了250万字的小说、戏剧、散文等各类文学作品,其内容多以北京作为故事和地理背景,仅北京真实的山名、水名、胡同名和店铺名等,在这些作品中就出现了240多个,其中北海被写的次数最多,有50次之多。爱北京、想北京、写北京,构成了老舍浓厚的北京情结。  相似文献   
52.
三不 《文史月刊》2014,(2):58-63
老舍先生在其名著《四世同堂》的第三部《饥荒》中,对汉奸蓝东阳有一段精彩的描写,说他一方面对胖菊子心存疑虑,要整治大赤包以便做到所长位置,另一方面又想讨好大赤包的女儿招弟,以致"这些矛盾在他心里乱碰,使他一天到晚的五脊六兽的不大好过"。书中用"五脊六兽"来形容蓝东阳忐忑不安的心理。若人矛盾或无聊到一定程度,会生出一种无所适从的复杂心绪,由之所表现出来心烦意乱的不安,都可以用"五脊六兽"来形容。而究其本源,"五脊六兽"其实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术语,是达官贵人才可以使用的一种建筑风格。  相似文献   
53.
香玉 《神州》2014,(1):34-37
<正>"宴舞"这种文化现象,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上就有1000多年,它多为统治阶层独享,因此被称为"宫廷宴舞"。如今的"宴舞"走向民间、走向大众,它将历史沿袭下来的歌舞艺术、服装展示与筵席文化结合起来,以满足部分消费者饮食和文化生活的双重需求。  相似文献   
54.
高锴 《炎黄春秋》2014,(9):62-65
新中国成立不久,老舍先生摆脱反动势力的阻挠,横渡大洋,回返祖国。当时我在燕京大学文学院上学,同学中很多是“老舍迷”,学生会派我和小陈设法去邀请老舍来校讲演。一个星期日的早晨,我和小陈兴冲冲进城直奔老舍家。叫门进了小院,哈!在窗台前浇花的正是老舍。  相似文献   
55.
恍惚的诗意     
吴琦 《南方人物周刊》2013,(37):104-104
《离婚》也许是老舍最好的小蜕。这本书是在《大明湖》手稿被日本海军一把火烧为灰烬后,他重新写的。他曾用英文自我推销,“从这部小说起,我建立了自己的文字风格……我在《离婚》中所用的语言是第一个,也可能是最好的,文字简洁清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56.
陈素云  房永彬 《神州》2013,(2):11-11
作家老舍的价值在于他的创作对现当代文学的影响,除了小说创作外老舍一生还创作了大量的剧本、散文、诗歌(新式之外包括歌词、古词和旧体诗等),他的作品几乎什么形式都涉及了。已经出版的《老舍文集》19卷,总共有一千万字之多。可以说,老舍的作品的确称得上是"经典":它的一以当千的无可争辩的分量,他在历史上有不可或缺的地位,无法逾越的典范性、代表性,都值得人们再三回味,可以不断感受、不断验证,不断有新的发现,即所谓说不完的莎士比亚,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57.
老舍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开创了京味小说,叶广芩是京味小说在新时期的继承者.他们都以雅俗结合的方式来写北京的人和事,展示地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但是,他们的作品也有不同之处,内容上有写平民生活和贵族生活的不同,视角上有远距离旁观与近距离审视的区别,艺术风格上有幽默、悲怆和凄婉动人的差别.从老舍到叶广芩,他们的创作既有承续性又有互补性,体现了京味小说的不断发展.  相似文献   
58.
《百年潮》2007,(4):79-79
北京读者潘德千:贵刊2007年第2期刊登的《周恩来与老舍》一文,总的是好的,但叙述直接导致老舍之死的1966年8月23日老舍挨打的那段文字,许多与事实不符。  相似文献   
59.
关纪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学研究所研究员.《民族学研究》杂志的常务副总编,在老舍研究、满学和民族学方面卓有建树。本介绍了他在学术方面的一些成就。  相似文献   
60.
臧马 《文史春秋》2003,(1):37-39
1943年秋天,老舍先生在青岛山东大学院内一所洋式的平房里,花了两周时间,阅读了一部长篇历史小说的大部分手稿。之后不久,老舍便向王统照、孟超、吴伯箫等山大同仁盛夸“此乃必传之作”,“堪称民国第一奇书”。建国后,老舍念念不忘此书的出版事宜,但终因卷帙浩繁、政治环境等因素,先生的遗愿未能实现?这部书名叫《尘世奇谈》,几经坎坷,至今仍没出版,实为中国坛的一大憾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