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海右此亭古,济南名士多,这是诗圣杜甫在大明湖畔历下亭雅集宴饮时为济南留下的擅美之词。作为孕育了儒家文化的齐鲁大地的省会,毫无疑问,济南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而它与北京、南京、西安、洛阳等这些曾为古都皇城的历史名城却又不同,济南之所以能栖身于名城之列,主要是因为它是一座文人荟萃之城。自古至今,由于山泉灵秀,旖旎绮丽的古城风貌和诗情画意、丰富厚重的文化底蕴,济南一直吸引着无数的文人骚客接踵而至。历来赞誉济南的诗句更是数不胜数,其中最贴切的莫过于清代诗人刘凤诰的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树绕村庄,水满湖塘,诗中的隐逸之气和泉城烟水,一结  相似文献   
32.
陈勇 《文史月刊》2011,(11):66-67
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特别喜欢孩子,他有自己的一套儿童教育观和比较超前的教育思想。  相似文献   
33.
1962年底,文艺界风声鹤唳,旗人作家老舍停下了《正红旗下》的创作。最终,这部关于家族史的小说,很遗憾地成为“半部红楼”。五十多年后,同为旗人的叶广芩继家族小说《采桑子》《状元媒》之后,又完成了描摹市井生活的《去年天气旧亭台》,合称“京味小说三部曲”。纯正的京腔京味,末代旗人跌落的命运,以及热闹中的悲凉,都与老舍小说一脉相承。因此,她被称为“老舍之后京味文学的旗手”。  相似文献   
34.
止敬 《湖南文史》2013,(12):44-44
年轻的时候,我曾聆听过老舍先生的课,讲的是文学语言。本来北京话就有风趣的成分,再加上先生的性格,每说一句话,都透着逗乐儿。  相似文献   
35.
巴雷河 《丝绸之路》2013,(17):70-71
春天,我再一次单独来到板烈。这里的村庄还是那样静悄悄的。倒是树上的鸟儿有点迫不及待的感觉,把春天都使劲叫起来了。村庄附近的几棵百年老枫树,很准时地变绿了,显得郁郁葱葱。老舍笔下的济南城,三面环山,只有北边缺一小口儿,像在襁褓里的婴儿。板烈可不一  相似文献   
36.
在中国作家序列中,很难找到第二个像老舍这样的人。他既写话剧、歌剧、电影剧本,又写京剧、相声、快板,“英式幽默”与“北平大杂院诙谐”调度自如;他有很多爱好,从打拳、唱戏、养花、养猫到玩骨牌、下小馆、打扫卫生、和小孩子交朋友;他积累了各种杂七杂八的小古玩,收偏门,会捡漏,不要上了谱、入了册的名作,看着漂亮、觉得美就可以了,如果是朋友送的,哪怕有缺陷也完美,“谁管它,反正我就有这么种脾气!”  相似文献   
37.
老舍说:“你的路子对头。” 北京,1965年春的一天,一位瘦高的年轻人,风尘仆仆。来到丰盛胡同老舍的府上。  相似文献   
38.
《纵横》2020,(3):54-59
《前门情思大碗茶》这首歌京韵十足,曾在20世纪八九十年代传遍中国的大江南北。歌中所唱的大碗茶,两分钱一碗,再廉价不过。但是,正是靠着这“廉价”的大碗茶起家,尹盛喜创建了“老舍茶馆”,并从此把一股浓浓的中国味儿、北京味儿传播到海内外,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贵客嘉宾。  相似文献   
39.
张宏图 《满族研究》2007,(1):115-120
长久以来人们始终认为《茶馆》有较强的政治色彩,是在批判旧社会,兼有对优秀文化的凭吊。其实,老舍是以凭吊为主要目的,附会了一些政治目的的。从作者的用意来说,是在凭吊满族衰落的历史,为传统文化的消失谱写挽歌。充分体现出其浓重的满族情结和对民族文化的诉求。  相似文献   
40.
老舍民族心理刍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纪新 《满族研究》2006,1(3):94-110
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辛亥革命其负面作用之一,是将满族与清朝廷视为一体,从而否定了满民族。满族社会变迁对于作为文化人与文学家的老舍其民族心理的形成及走势,构成了既潜在又具有某些决定性的制约,它或明确或隐约地作用于作家的文学活动。他一生关注和书写着北京及各地满族同胞的命运,描写虽未标明民族身份却又明显带有满人特征的形象,来为自己的民族洗辱辩诬。老舍既非政治家亦非哲人,他很难跳出本民族正在遭难的小圈子去“放眼大局”,却选择了与本民族民众同呼吸、共进退的思维和行为方式。让老舍民族心理备受折磨的,莫过于本民族被看成是个缺乏爱国精神、不乏卖国记录的民族,他用作品中的同胞形象更用自己爱国者的一贯行动,来显示本民族的爱国传统。满族文化人反感于民国时期的道德颠覆,将“洁身自好”确立为处世准则,老舍亦如此。为了让社会上重新认识满族,他在晚年创作中正大光明地状写满族。其笔下人物所述“我爱我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正是满族人带着自我临终关怀性质的“天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