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篇
  免费   0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2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钢琴不属于中华民族传统乐器。但是,钢琴集众多乐器之长,表现力惊人,由此享有“乐器之王”的美誉。本文以美学原理为理论依托,试图通过钢琴以及围绕钢琴而诞生的经典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崇高、优美、壮美、典雅、悲壮、荒诞、滑稽、戏谑等主题乐思,解读钢琴音乐的美感表现。  相似文献   
22.
黄再萍 《神州》2011,(2X):20-21
S形,在古今中外的视觉艺术中,一直占有极其普遍而显赫的位置。为不对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应进行深层次探讨,了解其形式美感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原理。S形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基本形态;S形运动是自然的规律;S形是生命活力的体现;自然界的美是人体美的移情和再现。  相似文献   
23.
比利时近现代艺术史上,有一个先锋式的人物。他讨厌维多利亚式的繁复与矫揉,对自由奔放的曲线情有独钟。他就是设计名师、新艺术运动的领导人——维克多·奥尔塔。  相似文献   
24.
韩梅 《史学月刊》2006,(9):116-118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以《诗经》《楚辞》为代表的周秦时代,诗歌大多来自民间,并与音乐舞蹈合在一起,大半可歌,有一定的音律。到了汉魏六朝时期,这时代的诗歌经过了一个大的转变,一方面乐府民歌仍然保持了原始诗歌的集体性与可歌性,另一方面诗成为文人的一种专业,诗作虽也受民歌  相似文献   
25.
对偶是最能体现汉民族语言特征的重要修辞手法之一。有文就有对,对偶在诗词中的运用颇为常见,在汉赋及唐宋以来的骈体文中已广泛运用,并发展成为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雅俗共赏的一种独立的文学样式——对联。对偶艺术追求语言的和谐之美。但这种和谐美的内涵又极为丰富,从创作与欣赏两方面考察,对偶的美感特征具体表现为:雅丽谐俗的语言风格,摇曳多姿的表现形式,完整自足的艺术意境,显豁含蓄的理性内涵。  相似文献   
26.
彭年生君酷爱摄影艺术,几十年如一日,在人物肖像摄影领域孜孜以求、精益求精地进行创造,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早在1992年,他就出版了《思想者》摄影作品集,受到艺术界的关注和好评,获“第十六届全国摄影艺术展”金奖之后,又出版了《性格肖像摄影——彭年生作品集》和《睿智者之光——湖北院士风采》。他还先后荣获“中国优秀摄影家十杰”“中国人像摄影十杰提名”“湖北摄影十佳”等奖项。  相似文献   
27.
咸水歌曾经在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特别是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地区广为传唱。中山咸水歌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咸水歌的典型代表。它传唱历史悠久,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鲜亮,透射出清新质朴的民间气息,闪耀着独特的人文风采,充满着奇妙的艺术美感。  相似文献   
28.
户晓辉 《民俗研究》2020,(5):97-110
在康德的学生赫尔德以及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下,中国现代学者曾对歌谣的感性特质做出崭新发现,并对歌谣情感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形成难以调解的对立看法。他们之所以没能找到调解办法,是因为忽视了歌谣情感的先验感性层面。以重新阐释康德感性学的自由理念为基础,既能厘清歌谣的纯粹鉴赏判断何以让美感得自由,也能表明这种应该得到每个他人赞同的个人情感就是自由的普遍情感。歌谣乃至民间文学的鉴赏判断,无论是纯粹的还是应用的,都能够超越感官欣赏的主观性和私人性,恢复美感的公共性和普遍可分享性。只有在先验感性层面培养公共思维方式,我们的判断力才能摆脱各种成见、偏见的束缚而臻于自由之境,审美才不是无足轻重的小事,而是关乎每个人的理性成长和思想自由的大事。  相似文献   
29.
梅瓶的造型特点是小口、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敛,底足纤巧,给人一种轻盈的美感。所以叫梅瓶,据说因其口小,只可插一枝梅花,供文人雅士案头清玩,这恐怕是一个美丽的误会。梅瓶的起源始于宋朝,宋瓷的造型讲求挺拔、俏丽,梅瓶最能体现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而梅瓶的功用原本是盛酒用的,  相似文献   
30.
贾维 《神州》2012,(34):199
宜兴紫砂有着悠久的历史,历经了近千年的历史积累,在人类生活的逐渐演变与进步中,有不少器型被淘汰,但更多的却被保留了下来,有许多还成为了今人追求的经典之作。紫砂这一艺术形式凝聚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智慧精华,同时也体现出了华夏民族所特有的艺术精神,以不同时期的审美形象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文化内涵,以其多样而又统一的格调,显示出独特、深厚并富有魅力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