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2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19篇
  2013年   95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51篇
  2009年   69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46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52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陈文雄 《风景名胜》2016,(1):96-105
两百多年前的清教徒们带着对新生活的渴望,横渡北大西洋来到美洲大陆的东部.如今,纽约、费城、华盛顿这些当年新移民建立的山巅之城,带着一脉相承自英格兰的大气优雅,成为了世界的中心.我始终认为,了解一地历史人文的最佳途径便是深度参观当地的博物馆.美国东部的博物馆和艺术馆,其馆藏之丰富、藏品价值之高,让人在感受视觉冲击的同时体会到精神的享受.  相似文献   
82.
邹衍"大九州"神话宇宙观包括"大九州"和"昆仑中心"两个核心内容,它是以《山海经》为主要知识渊源,以"九"数和对称等为"法则",以天学步算为数理依据,在传统"天下"观的基础上,顺应战国地学发展趋势而提出的。它的提出,突破了传统以"中国"为法统区、以洛邑为"天下之中"的"天下"观,是对"王者居天下之中"观念的挑战,也是以邹衍为代表的稷下学者为田齐帝制运动扫清障碍的重要举措。我们应当以广阔而有针对性的视野来认识"大九州"学说的学术史地位,其是汉代以《山海经》知识为源头、以《淮南子·墬形训》为代表文本的地学体系中承上启下的一环。  相似文献   
83.
关注边疆、研究边疆是20世纪30—40年代中国学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抗战之前,关注与研究边疆者大多为社会人士或者学生,而主流学界的研究人员并不多见。抗战爆发后,主流学界的传统史地以及新兴的民族学、社会学和语言学等学科之学者,开始关注并研究边疆,并掀起了一轮边疆研究的热潮。抗战前后对比,边疆研究之内容及其重点,从概述性的边地交通、资源、物产与边疆对外关系转到了边疆史地、民族、社会和语言为主的边疆学术综合性研究,并直接导致了"边政学"理论的提出与构建。边疆研究的这一转向,表明其已经从学术的边缘而进入了学术的中心。  相似文献   
84.
李强 《安徽史学》2016,(4):133-139
临淮关凭借传统交通与商业中心的地位,成为津浦铁路淮河大桥桥址的首选之地,但由于该处地势低洼,不易建桥,桥址最终选定在蚌埠。蚌埠得津浦铁路和淮河水运之利,迅速崛起,成为皖北地区新的交通与商业中心,而临淮关则渐趋衰落,最终成为淮河岸边一个普通小城镇。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桥址变更,引起交通区位优势的转换,蚌埠的交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铁路与淮河水运在蚌埠的有机结合以及政治因素的助推。  相似文献   
85.
体育服务设施的空间组织优化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田至美 《人文地理》1995,10(2):67-72
本文运用中心地方理论,讨论了体育产业化、职业化和体育市场充分发育的背景下,体育服务设施的空间组织的理论化模型。  相似文献   
86.
提出了中心城市的内涵与判定方法, 运用复合指标法测定了全国中等以上城市和各省域及9 大经济区的实力指数,判定了地区级、省级、大区级和全国性中心城市。  相似文献   
87.
88.
区域创新中心建设对区域创新资源整合优化,发挥区域创新优势意义重大。研究运用最邻近距离、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分析等方法,分析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聚类特征及影响因素,得出以下结论:2013年浙江省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整体呈现"周边少,中心多"的态势,空间点分布呈现凝聚特征,空间核分布存在明显不均衡现象;各县市区域创新中心空间分布同样呈现集聚特征,且存在明显的高值与低值集聚;区域创新中心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市场各级主体的共同合作,同时还受到区域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产业集群优势、政府政策因素以及空间邻近效应的影响。  相似文献   
89.
魏冶  修春亮  王绮 《人文地理》2014,29(3):83-88
以沈阳市为研究案例,借鉴国际著名团队POLYNET的研究经验并加以改良,进行了空间联系视角的多中心城市结构的实证分析。分别从人口密度分布、就业-居住空间联系网络与企业空间组织网络三个维度来识别沈阳市的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综合分析这些"中心"得出四点结论:①城市核心区就业与居住中心构成十字交叉的内循环结构;②浑南新区次中心特征颇具雏形;③外围人口中心、就业中心与产业中心错位发展;④沈阳市呈现不均衡的多中心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90.
“中心观”与“中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既有的各种世界史体系范式中,“中心”是一个引起争议的概念,也是一个容易牵动民族感情的问题。然而,作为一种结构范式,世界史体系又无法回避“中心”概念。当我们运用各种理论资源建构不同范式的世界史体系时,无论是否直接表述,“中心”问题都蕴含其中,并以此支撑起各自的阐释系统。不过,在以往关于世界史体系的讨论中,“中心”的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