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潮汕老眠床     
人的一生,至少要有三分之一时间在睡眠中度过,如何睡得好,也就成为人们在安排生活中普遍引为重视的问题。从以前潮汕人所经常使用的“老眠床”便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32.
考古所见先秦两汉的床及其礼俗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早期床的演化经历了一个由专而泛的过程。在殷墟卜辞和西周文献中,床专指卧具,东周时期床分化为坐具和卧具,汉代又附加了榻之类坐与半卧的功能。唐宋以来,很多与坐卧无关的床形器物,也被叫做床。考古所见早期床的形制,也反映了这一过程。同时,古代在使用床的过程中形成了相应的文化和礼俗。  相似文献   
33.
邓晓  邓旭 《四川文物》2006,(5):77-84
川东地区民间古床的纹饰不但题材丰富而且寓意深刻,它们在相当程度上体现了该地区人民的生活、思想与审美观念。其内容包括:吉祥物品纹,花卉、器具纹,果实、蔬菜纹,鸟兽、虫鱼纹,建筑、舟楫纹,人物、故事纹等等。通过对它们的研究,我们可以较为深入地了解该地区的人文历史、审美意识乃至社会观念,从而有利于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34.
本文对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埋葬方式——无棺葬作了分类,指出其共同特征是将尸体安放在尸床上,不用棺木收殓,进而总结了无棺葬的特征,并对使用者的族属做了推论。  相似文献   
35.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书写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出现了便捷、快速、高效率的书写工具。而古老的文房用品以另一种方式回归我们的生活。因文房雅玩兼具实用价值和艺术价值,在当今的艺术品拍卖市场上成为藏家竞相收藏的新宠。本文选取了文房用品中的墨床和笔架,与大家共同鉴赏。  相似文献   
36.
2004年,中国文物信息咨询中心征集到一件流失海外多年的石棺床,随后入藏首都博物馆。本文首次对这件石棺床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与同类石棺床的结构、画像风格、年代进行了比较研究,同时还对带有屏风、双阙结构石棺床的定名和使用功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7.
敦煌莫高窟北魏257窟,以九色鹿故事和沙弥守戒自杀故事著称,而西壁北段的“须摩提女因缘”故事画,主要表现须摩提女远嫁异国、持斋守戒,有一幅画面,描述须摩提女登高楼执香炉请佛,楼下婆罗门喧嚣威胁满财长者,其中,汉式阙下有一双人连坐的坐具——胡床(图一)。  相似文献   
38.
深受人们尊敬的爱国民主人士、山西平陆县教育界老一辈进步知识分子关绳武先生,走过85个春秋之后,于1987年12月26日与世长辞。他在中国革命最艰苦的年月里,因宣传共产主义、保护共产党人而身陷牢狱;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他兢兢业业,一身正气,曾被中共中央某领导誉为“不是共产党员的共产主义战士”。在先生百年华诞之时,仅以此文表达对先生的怀念之情。  相似文献   
39.
通过对传统坐姿进行区分,确认垂脚踞坐为中国古代一种特殊坐姿。胡床由东汉灵帝时传入中国,魏晋渐盛,隋唐在民间普及。魏晋南北朝时期,胡床不仅使用地点与床、榻有别,而且取独坐和踞坐为坐姿。1世纪前后胡床传入日本,传入途径可能并非由中国,而是直接通过东胡输入。宋人名胡床为交椅,故推想胡床为交腿折叠椅,初为革面,后改绳面,因而北朝、唐也称绳床,且可能带有靠背。折叠椅早于固定椅子由西方舶来中国,是因为游牧民族尚其便利,并由其传入中国。《补遗》根据胡三省所记元时实物定绳床为固定扶手靠背椅,胡床为折叠马扎,而板制固定椅子后出,仍袭用胡床的旧称——绳床为名。  相似文献   
40.
胡绳同志是我所最敬重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之一。对他的了解,是由读他的书开始。那时,我还是人大历史系的学生。他《帝国主义和中国政治》一书,一下吸引了我。他所使用的史料,都是常见的,没有什么秘藏。但整个分析却出乎别人之上。这本书极为精确地阐明了由于帝国主义侵略的一步步加深,近代中国社会内部所发生的前所未有的深刻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