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0篇
  免费   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7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9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朱军 《文物世界》2002,(4):38-42
觚,新石器时代马家浜化遗址即有陶制品出土,其用途为酒器。夏商较流行,西周后逐渐减少。部分器型仿青铜礼器,多用作陪葬冥器。  相似文献   
62.
青铜礼器也称为彝器,彝的意思是常,以钟鼎为代表的宗庙常器,也就是青铜礼器^[1]。  相似文献   
63.
20 0 1年 1 1月至 2 0 0 2年 3月 ,我队在配合航空工业部 61 3研究所、洛阳得天置业有限公司两个单位基建考古工作中 ,发掘清理出东周时期的墓葬 5 0余座。这两处墓葬区位于西工区凯旋中路南侧 30 0米 ,涧东路南头西侧 60米 ,原东周王城遗址区内 (图一 )。其中 C1 M72 2 6、 70 39、 72 5 8、72 5 6、 72 5 7五座墓葬较为重要 ,现报告如下 :图一 墓葬位置示意图一、墓葬形制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 ,墓壁光滑 ,口、底等大 ,墓内填土均经夯打 ,夯层清楚 ,每层厚 6-1 0厘米。除 C1 M72 2 6为东西方向 90°(以头向为准 ) ,其余均为南北方向 0…  相似文献   
64.
微生物特别是喜旱菌,如帚状曲霉菌、局限曲霉和散囊属细菌,长期在潮湿环境下容易引起纸张、纺织品和书画等产生狐斑。狐斑是喜旱菌繁殖形成的棕色斑点,这对于展出或者放于库房的文物来说都是严重的问题。一旦霉菌对纸张或纺织品造成污染就很难彻底被清除。为防止菌污染的发生,展出和库房内环境需  相似文献   
65.
本文以北京大学藏秦《水陆里程简册》的新资料为突破口,对楚国■陵君铜器铭文所记■陵地望、器物年代与器主身份等问题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封地■陵即《水陆里程简册》的"莪陵(津)",位于今湖北宜城市汉水之滨,同名异地及新置"■陵"的可能性较微。铜器的制作时代约在楚灭越至公元前223年楚覆亡之间,制作时代最可能在公元前278年白起拔郢以前。综合制器年代与器主的"王子"称谓可知,■陵君应是楚威王、怀王、顷襄王中某位楚王之子。  相似文献   
66.
牙璋考述     
牙璋,见于周代礼书,却无确定器物与之对应。清末以来,学者多认为牙璋是侧边有鉏牙饰的扁平状端刃器,当代学者则认牙璋是柄形器。文章通过考察文献资料与实物资料,认为牙璋当为端刃器中的凹刃者。牙璋的作用大体同于圭、璋,流行于西周,以后式微,所以礼书对牙璋记载也难免讹误。  相似文献   
67.
<正>广州南越文王墓为西汉时期南越国第二代王赵眜之墓,墓中出土了一件雕琢精美的角形玉杯(图一),应是南越王生前喝酒的饮酒器,它是目前汉代墓葬中出土的唯一一件角形玉杯(也称玉角杯)。此外,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一件传世品玉角杯(图二)与南越王墓角形玉杯相似,依照南越王墓的角形玉杯,于近些年才被断代为汉代[1]。这两件角形玉杯,其独特的造型,与国内同时期的其他玉质容器迥异,也有别于汉代常见的饮酒器,但是它们却与希腊时期横跨亚平宁半岛至小亚细亚半岛地区出土的来通杯(Rhyton)极为相似。有专家认为,南越王墓的角形玉杯虽然不是海外舶来品,但是其造型设计很可能借鉴了西方的来通杯。本文将主要探讨南越王墓角形玉杯与西方来通杯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8.
"铜■"旧称为"卮",在墓葬中多与盘、匜、盥壶相配为盥器,也可用作食器或"分半"量器,其自名之"■"隶定为"枝",当读作"箪"。在《仪礼》中,"箪"用于盛放巾栉等盥洗用具而与盘、匜相配;在战国秦汉文献中,箪也可用作食器或容积半斗、半斛的量器。战国墓葬中的铜质筒形"镂孔杯",遣策称之为"■白之■"或"熏■",即《方言》《说文》之"墙居"或"觵白之筥",用于薰衣或盛放罚爵。遣策称为"羽■"的筒形容器应该是《仪礼》盛食器"杅(盂)"与"筥(篹)"的连称,而不是过去定名的"樽"或"洗"。两周时期"筒形杯"的造型与"■白之■"极为相似。这类"筒形杯"自名曰"■",出土时常与"斗形爵"配对,两者分别对应《仪礼》饮酒器的基本组合"觯"与"爵"。《三礼图》"筥"与"觯"的形状也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69.
为探讨更精确的纺织品色彩检测方法,本研究通过对存留在古代纺织品上的色彩进行检测、校对、确认,并对形成数据进行记录存档,以期探讨更精确的纺织品色彩检测方法。方法的程序包括测色位置选定、光学记录、颜色测定、数据记录、色彩校对、编辑、测量结果色卡制作、信息汇总。测量设备主要有两件,色彩检测仪器和配套纺织色卡。仪器的原理是应用图像捕获技术得到织物的图像,进而提取织物中的颜色数据,配合纺织色卡辅助校对。数据的管理是将检测结果中的L~*a~*b~*颜色数值、CMYK打印数值、RGB媒体模式的数值和检测日期一起记录备案,备案形式有文字形式和图片形式两种。形成的检测结果,一是可以更科学地整理古代纺织品的色彩信息,在数字管理方面起到规范作用,作为进一步研究的依据;二是可以为复制或创新设计提供准确的色彩数据参考,有利于文化传播;三是可以为有关传统纺织品印刷和媒体信息传达方面提供准确的数据,确保真实的还原色彩。以期此套方法能对古代纺织品的保护、修复及创新应用方面起到有益的作用。  相似文献   
70.
《文史月刊》2015,(2):82
元代。高28厘米,腹径32厘米。造型浑厚敦实,色泽浓艳深沉。器身绘饰精美的海水、缠枝石榴、缠枝牡丹和莲瓣纹。画面饱满而不拥挤,装饰繁而不乱,是难得的元代青花杰作。山西博物院收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