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21.
122.
前言 广义交换(communication)——指人与人进行某种交换,这一意义上的交换——是人类从上古时期延续下来的一种日常行为。人们通过语言的交流及心灵的沟通借以构建社会。所以,要揭示某一个时期、地区的历史,就必须考察该时期、地区存在的个别及具体的交换方式(以下称交换史观)。  相似文献   
123.
正义 《安徽史学》2000,(4):94-96,15
陈国生《论农业经济史研究理论的若干误区》(《安徽史学》1997年1期)一文是一篇选题十分好的论文,对农业经济史研究的误区可谓切中时弊。不过,作者在撰写中却走向了另一个误区,即论文的一些主体结构和1600多字完全是抄袭他人论文和文稿。  相似文献   
124.
南京大学范金民教授多年潜心于明清史、特别是江南社会经济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2006年,他从自己1984-2005年间发表的论文中精选出与明清社会经济研究有关之34篇论文,定名为《国计民生——明清社会经济研究》,作为厦门大学人文学院组织出版的《中国经济史研究丛书》之一,由福建人民出版社于2008年9月正式出版。  相似文献   
125.
赵德馨 《百年潮》2009,(10):18-21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年间,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曲折的路径,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作为一名长期从事新中国经济史研究的老人,联想到自己的亲身经历,真是感慨万千。  相似文献   
126.
在研究民国初期的经济时,货币是一个需要讲述的内容。然而,据笔者目力所及,中国银行发行的1913年版5元纸币,无论在中国经济史还是中国近现代史著述中均鲜见说明,尤其纸币上的人物头像不知何许人。笔者掇拾史料、钩稽推绎,试图解释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7.
吴承明 《近代史研究》2005,1(3):247-251
由于战争环境和时代思潮的动荡,我的学生生活非常曲折。我曾经历北洋工学院、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学过工科、理科、经济和历史,非常杂,都没学好。但是,后来我在专业经济史研究中,却发现过去学的一点点理工知识(尤其数学)很有用。我学过的献学,连同童年在私塾读的经,也都常派上用场。这里的一个体会是:做学问必须专,专才能精;但又要有比较广泛的知识,博而后专,大有好处。  相似文献   
128.
消寒 《炎黄春秋》2005,(3):15-17
据阴发祥遗著《往事今鉴》记载:1979年全国先进单位和劳动模范会议发奖仪式的前一天——12月28日上午,陈永贵到西苑饭店看望山西代表,在带队人住的房间坐了一会儿。他对阴发祥说:“劳动管理上我错了。”就这么一句话,别无反省与自责。这不啻是陈永贵个人觉悟与进步的表现,更是粉碎“四人帮”以后,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国政治状况发生了根本转变,拨乱反正初见成效的结果,是理性的胜利。至此,  相似文献   
129.
李坚 《安徽钱币》2006,(4):44-44,32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正月,朱元璋始称吴元年。吴二年正月己亥,朱元璋称帝,定天下之号日明,建元洪武,是为明太祖。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一个重要阶段。建国初期,曾大量铸造洪武通宝铜币,由于铜钱不便运转,商贾又有元代用钞的习惯,而白银当时尚未能成为普遍使用的贷币。于是明太祖洪武七年(1374年)设宝钞提举司。八年,命中书省诏造大明通行宝钞(简称大明宝钞)。  相似文献   
130.
明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其商品货币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货币制度亦相应变革。纵观包括朱元璋建明前的铸行大中钱时期和有明一代的货币制度演革过程.除明前期曾实施的纯纸币流通外,铜钱一直作为朝廷的法定货币之一,与纸钞、白银构成其时的流通货币结构。因此钱法、钞法与银两制度同属明代货币流通制度的基本组成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