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王晓辉 《神州》2012,(31):34-34
纵观一些世界经济发达的城市,无一例外地都具有影响巨大、辐射全球的文化经济影响力。如美国的三大文化经济重镇,纽约以媒体发达著名,《纽约时报》是代表,百老汇、自由女神像这些标志性的文化元素足以使纽约成为世界文化名城。而波士顿只需提到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两所学校就已经在世界闻名了。洛杉矶的迪斯尼、好莱坞更是家喻户晓,文化经济成就十分巨大。而哥本哈根以安徒生的一步著名童话《海的女儿》世界闻名,悉尼以著名的悉尼歌剧院而闻名遐迩,戛纳电影节、巴塞罗那的足球俱乐部等都属于典型的文化带动经济迅猛发展的城市。  相似文献   
52.
直言不讳是克鲁格瓦一生的行为标杆,他也不会因为荣誉而闭上嘴巴这是一个胡子拉碴的犹太男人,将头发染成了黑色但却忘记了胡子还是白色,  相似文献   
53.
陈沁莹 《神州》2011,(8X):14-15
日本东京时间2011年3月11日下午2时46分左右,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里氏8.8级特大地震并引起了严重的核危机。中美各媒体在第一时间关注了这一灾难,然而由于文化、意识形态等差异,他们的报道方式、报道视角也迥然相异。鉴于此,本文运用框架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台湾学者减国仁关于框架的高、中、低层次的划分理论,选择《人民日报》为中国主流媒体的代表,选择《纽约日报》为美国主流媒体的代表,对《人民日报》、《纽约日报》关于日本地震的新闻报道进行比较分析。在对中西媒体在报道主题框架和话语框架进行内容分析与统计之后,研究发现由于两国意识形态、对外政策的差异,媒体性质的差异,调控机制方面的差异,中美媒体关于日本地震报道建构起了不同的框架。  相似文献   
54.
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中国之行开启了中美关系的新篇章。尼克松改变对华政策是对当时国际环境以及国家利益的综合分析,但为了获得民众的支持,尼克松政府曾控制《纽约时报》的报道方向,借助主流媒体的舆论影响力,为其访华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55.
白宫干政者     
《南方人物周刊》2012,(5):72-75
根据《纽约时报》记者约迪·坎特所著新书《奥巴马夫妇》的描述,米歇尔是一个难以相处的厉害角色。她不但批评丈夫奥巴马,还对总统的幕僚们严重不满,她的种种言行  相似文献   
56.
20世纪30年代,共产国际向中央苏区派出军事顾问李德,即奥地利人奥拓·布莱思(笔名华夫),他到江西苏区时正值三十出头,自然有正常的生理上的需求。据《纽约时报》副总编辑哈里森·索尔兹伯里称:“李德于1933年10月抵达中国时,满以为红军与其他军队一样,他指望有随军的女性可以陪他睡觉。但是苏区没有妓女。”“李德寓所离共青团机关的宿舍不远。当时共青团的一位领导人有一个非常漂亮的妻子。李德对这位年轻妇女垂涎欲滴,  相似文献   
57.
一战结束后,针对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决议,关心祖国命运的华人读者通过《纽约时报》的"读者来信"栏目,就山东问题与日方支持者论战,揭露日本伪善面目并为中国拒签之举辩护。这些华人的读者来信,不仅向国际社会表达了中国的合理诉求,同时也以确凿的事实、专业的知识、理性的论述阐释了和会决议对中国国家主权造成的侵害,阐发国人力争国家主权、维护民族尊严的主张,彰显出中国日益觉醒的民族主义新面貌。虽然中国在巴黎和会的外交遭遇了挫折,但是这些来信,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国争取了国际社会主流舆论的支持,为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山东主权奠定了舆论基础,创造了有利的舆论环境。  相似文献   
58.
2020年12月20日,哈佛大学荣休教授傅高义因病去世,享年90岁。在美国,他同时有“日本先生”和“中国先生”之称。1979年,他出版《日本第一:对美国的启示》,在日本高居畅销榜榜首。2011年,他倾10年之力写就的《邓小平时代》英文版在美国出版,《纽约时报》书评称之为“迄今为止对中国惊人而坎坷的经济改革之路最全面的记录”。  相似文献   
59.
中国制造 产业集群仅仅是压低成本的地方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缉慈 《华夏地理》2007,(6):96-127
纽约时报》曾经对中国作过这样的报道:“从纽约到东京的买主希望能够一次性采购50万双袜子,30万条领带,10万件童装或5万件36B的胸罩……中国强大的新的专业化城镇越来越多地成为最适合下订单的地方……在那里,集群或网络中的企业相互提供原材料和零部件,发展技术,共享集中性供应中心的便利。”《洛杉矶时报》亦说“中国在全球市场上的优势远远不止是廉价的设备、原料和劳动力。中国具有某些国家所无法比拟的优势,这就是产业群聚。”由于大量订单涌向中国,某种产业的迅速发展,带动相关上下游产业也同时发展,就在某一地区形成产业的集群。中国众多产业集群的分布像一条延绵的山脉,主脊在东南沿海,越向内地越稀疏,但近年出现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现象,新的产业集群还在不断出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60.
在1959年西藏叛乱前后大约一年的时间里,美国《纽约时报》有200余篇文章对中国西藏进行了报道,这些文章包括对西藏叛乱事件本身的报道、相关国家与地区反应的报道以及联合国如何插手"西藏问题"的报道等。这些报道内容与历史事实严重背离,充分反映了冷战背景下美国占据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