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篇
  免费   0篇
  2021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姜璐璐 《环球人物》2012,(26):78-80
弗里德曼身上有众多光环:《纽约时报》资深记者、3 届普利策新闻奖得主、知名畅销书作家、哈佛大学客座教授……他还是颇具影响力的国际问题专家,在《纽约时报》开设的专栏常成为美国外交政策的风向标,其著作《世界是平的》至今被视为研究全球化的必读书。近年来,弗里德曼把目光越来越多地投向了中国。  相似文献   
12.
中国真像莫塞斯·奈姆在《纽约时报》撰文指出的那样,是一个“流氓捐助者”吗?我并不这么认为。中国在非洲的崛起是有些人担心的理由,但这没有必要引起那些将中国的援助和参与谴责为不稳定因素,认为它们对治理有害,不会帮助非洲摆脱贫困的人的惊慌与恐惧。许多对中国援助与参与的惊慌和恐惧都是建立在错误信息基础上的,并且所发出的警告与事实是不相符的。中国的援助额并不巨大,传统捐助者向非洲提供的援助要多得多。一些媒体或其他研究者所公布的“援助”数额严重误导了民众。比如,美联社在2008年一篇报道中称中国总理说自开始援助计划以来,中国共向非洲提供了“440多亿美元的援助”,实际上,中国总理说的是440亿人民币(57亿美元)。  相似文献   
13.
谁是第一个报道南京大屠杀的新闻记者?长期以来,许多学术著作都说是美国《纽约时报》(TheNewYorkTimes)的记者弗兰克·提尔蔓·德丁(Frank Tillman Durdin,1907-?,又译杜丁、都亭、窦奠安等)。因为他在这份具有国际影响的美国第一大报上发表了著名的报道《所有俘虏均遭屠杀》,震惊了世界。但经仔细检阅与研究,德丁发表此文是在1937年12月18日,因时差的原因,以中国时间计,已是1937年12月19日。  相似文献   
14.
何理良 《百年潮》2011,(10):12-17
2010年11月24日,黄华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他逝世后,党和国家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评价,称他为“外交战线的杰出领导人”、“资历最老的外交家”,美国《纽约时报》也罕见地发表悼念文章,称他是“中国迈向开放时值得尊敬的外交家”。从1936年随斯诺进入陕北时的一介书生到新中国的外交部长、国务院副总理,70多年的外交生涯,外交经历之丰富,友好交往之广泛,堪称外交界的奇迹,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他见证了新中国的外交史。他这一辈子看起来顺畅而风光,但光环和鲜花背后艰辛曲折的故事几人能知?艰难岁月苦苦略守的心情何人能解?  相似文献   
15.
东西     
姚明的影响力最近,姚明的脚伤让人们开始考虑,如果他能够保持健康,他对篮球世界将会有多大的贡献和影响。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姚明是篮球史上吸引最多人关注职业篮球、关注NBA的球员  相似文献   
16.
出版人     
出版人是一言九鼎的。至少在《纽约时报》里应该是这样的。 出版人名叫小阿瑟·苏尔兹伯格,是故老相传衔着金钥匙出生的人。他的父亲阿瑟是新《纽约时报》创始人阿道夫·奥克斯的外孙。小阿瑟生来就注定要继承出版人的大统,没人怀疑。  相似文献   
17.
《文史月刊》2011,(10):22-22
1946年,爱国将领冯玉祥旅美考察水利。一天,他参加当地的一个大会,被会场的雪茄熏得头痛难受。于是,做了一首四言诗,痛斥抽烟之害。诗云:“大会礼堂,又熏又臭,又臭又熏。既熏且臭,既臭且熏。熏而又臭,臭而又熏。熏熏臭臭,臭臭熏熏。亦熏亦臭,亦臭亦熏。”诗被一禁烟会所闻,译成英文登在《纽约时报》上,印成传单到处张贴,冯玉祥因此诗名大噪。  相似文献   
18.
视野     
《南方人物周刊》2013,(43):15-15
纽约时报》2013年度十大好书 岁末,《纽约时报》书评版循例精选出“2013年度十大好书”,五册小说类推荐名单中,女生小说家占四席;五册非小说类名单中,既有回忆海啸的灾难惨境。也有医疗人员的生死抉择,更有勾心斗角的政治角力。  相似文献   
19.
白阳 《环球人物》2013,(24):50-51
受到英国政府压力,与《纽约时报》联手《卫报》与《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并称为英国三大"高级报纸"。它主要代表自由民主的左翼,读者多是知识界人士和年轻人。《卫报》创刊于1821年,原是一家地方小报,名为《曼彻斯特卫报》,创刊者是约翰·爱德华·泰勒。1959年,该报更名为《卫报》,两年后迁到伦《卫报》简介:  相似文献   
20.
高峰 《环球人物》2013,(25):72-73
去巴黎报道时装展,别的记者都会住在市中心的豪华酒店,卡宁汉则通过邮寄明信片预定郊外连电话都没有的小旅馆,然后乘地铁去时装展现场。有人形容他说:"他把自己的一生献给时尚圈,却没有成为它的一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