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0篇
  免费   5篇
  2024年   11篇
  2023年   65篇
  2022年   62篇
  2021年   56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2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1篇
  2016年   26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71篇
  2012年   120篇
  2011年   11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0篇
  2008年   112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李渾金墓誌》是近年洛陽地區新出土的一合唐代墓誌,誌主爲初唐詩人李渾金,傳世文獻未見載。這篇墓誌所提供的有關李渾金生平事迹的諸多信息,對於研究其籍貫世系、仕宦履歷、交遊經歷、婚姻子嗣等方面有一定的文獻價值。特别是誌文中記載了誌主所作的一首五言律詩《春江眺望》,屬唐代佚詩,誌文還詳細交代了該詩的創作背景以及其在當時的影響。通過對詩文的解讀,我們可以借此瞭解初唐時期詩歌創作的相關社會文化背景。  相似文献   
152.
靳健 《江汉考古》2024,(1):82-86+128
九连墩2号楚墓发现的一组晋式铜器,有学者认为其产地在晋地或中国北方黄土地区。笔者通过分析这一组铜器的形制、纹饰风格、制作技术特点,认为这一组铜器的工艺特点和细节处理与楚系铜器相近,而与典型的晋系铜器有较大差别,其应当是掌握楚系铜器制作技术的工匠模仿晋系铜器生产的。  相似文献   
153.
2013年5~7月,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对位于大同市御东新区恒安街北侧御昌佳园的北魏墓群进行了发掘.其中M113为带斜坡墓道的土洞墓,出土了以陶俑为主的器物50余件,为研究大同地区北魏平城时期的丧葬制度、出行仪仗、民族融合及服饰发展等提供了新材料.  相似文献   
154.
朱仓村M8、M9位于洛阳市孟津县平乐镇朱仓村西北部,西距东汉帝陵约1公里,该区域属于东汉帝陵的陪葬墓区.M8为单室墓,M9为多室墓,时代均为东汉晚期.M9中出土了代表身份等级的铜缕玉衣,墓主人身份极有可能属于大贵人、长公主级别的高等级贵族.  相似文献   
155.
汉阳陵陪葬墓分为东区和北区,以东区为主.东区陪葬墓以东司马门道为中轴线南北两侧分布,距离陵园暨司马门道近者规格较高,规模较大,随葬品亦较为丰富.2014~2016年,阳陵考古队对东区陪葬墓M3的外藏坑进行了发掘.墓葬有外藏坑(外藏箱)2座,设在墓道位置,用木材搭建成长方形的箱体结构,放置陶/木俑、木质车马、石磬、生活器具等随葬品千余件.  相似文献   
156.
2019年12月至2020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联合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上塔坡村东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61座,其中战国至汉代墓葬34座,出土陶鼎、盒、蒜头壶、灶、罐、甑、盆、缶、灯、璧以及铁削、石串珠、铜钱等大量遗物。这批墓葬保存较好,出土器物的组合关系明确,部分墓葬出土陶器上还多戳印“杜亭”陶文,为完善关中地区战国至秦汉之际考古学文化序列,探索秦汉时期杜县周边丧葬习俗及社会组织形态的变迁提供了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57.
李晓杰  吴敬 《东南文化》2023,(6):117-125
安徽合肥包拯家族墓地位于江淮之间,为我们认识南北方交界地带宋代家族墓葬的丧葬文化提供生动实例。通过对包拯家族墓地发掘信息的归纳与整合,可以明确包拯原葬之地即位于此处,且家族墓地的选址与布局受风水堪舆思想、礼制观念及家庭状况等多种因素制约。墓地中规格较高无名墓的产生,应与其墓主人显赫的家世有关。墓地的使用上限可能较以往认识更为靠前,最先下葬者或为包拯长子包繶。  相似文献   
158.
《江汉考古》2021,(4):32-40
为配合项目建设,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淮南市博物馆对安徽省淮南市汤家孤堆两座战国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两座墓均为墓道东向的甲字形竖穴土坑木椁墓,一号墓为积炭墓,二号墓为有附属墓上建筑的积蚌墓。两座墓几乎都被盗掘一空,但结构基本完整,为夫妇异穴并葬墓。根据墓葬形制及出土遗物特征,两座墓应为战国晚期楚墓。  相似文献   
159.
《江汉考古》2021,(6):162-171
  相似文献   
160.
The Tibetan astronomical calendrical calculation has a long history. There are many documentary records and Tibetan people have rich experiences of it. Tibetan calendrical designation of years as a summary of Tibetan people‘s experiences in their struggle with the nature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ibetan astronomy and calendrical calculation. It takes twelve years as a small cycle and 6o years as a big cycle. A big cycle is called “rabjung” {rab-byung} in Tibetan. The first rabjung started in 1027 and the current rabjung is the 17th rabjun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