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4篇
  2013年   1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7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正>《红楼梦》高鹗续本第八十六回中有一段描述,(宝玉)便说:"妹妹近日愈发进了,看起天书来了。"黛玉嗤的一声笑道:"好个念书的人,连个琴谱都没有见过。"这里所说的琴谱,正是自唐朝以来就一直传承的古琴减字谱。琴韵悠扬?艺道绵长古琴,又称七弦琴,是一件在中国历史上流传了三千余年,至今仍在鸣响的古老乐器。古琴之于中国人绝不仅仅是一件乐器,在中国  相似文献   
92.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历来被人们认为是贾府中最失败的处世者。其实并非如此,她首先是一个自恋的人,也有自己的一套独特处世方式。她强调自我,有一个小小的自我世界,但并不自闭。她对丫头、婆子们立威为主、言语刻薄,对情敌化敌为友、情深意长,既保全了自己的爱情,又成全了自己的友情。因此可以说,林黛玉非常善于处理人际关系,是一个在自恋中自我强大的女子。  相似文献   
93.
王秋皓 《神州》2011,(10):96-101
电影文学剧本《曹雪芹》在京获奖后,多家媒体都相继作了报道,好多朋友包括同学、战友和新闻界的朋友,都纷纷打来电话,表示真诚的热烈祝贺,好多读者在祝贺之余,都想让我讲述一下创作过程,几位报刊的编辑记者也向我询问,  相似文献   
94.
穆伟  孔姗姗 《神州》2011,(6):68-69
产生于清代的《绿野仙踪》与《红楼梦》中刻画的人物有着诸多相似之处,而作品中的这些相似点也反映了明清言情类文学创作上异于唐传奇和才子佳人小说的文学观点和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5.
戴孝良 《神州》2011,(5X):17-18
红楼梦》这部千古传奇,一经问世,便广为流传,文入学者乃至普通读者都对《红楼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每以论红、评红为时尚,它以一部小说成就了一门学问——“红学”。本文对主要红学派别进行了综合概括,并针对索隐派、考证派的谬误进行了分析,明确提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文学作品,不是传记,也不是历史。作为文学作品的研究,重在研究作品本身,重在研究它的思想文化内涵、艺术成就,而不是去探佚、猜谜或毫无意义的考证。  相似文献   
96.
【真题回放】题目:____________让我陶醉(选自2010年甘肃兰州市中考语文卷)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不少于600字;(4)作文中不得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失误原文】听雨让我陶醉■兰州一考生初夏的雨夜,我一个人在家,坐在楼上,睡意全无。于是,随手拿了本《红楼梦》,沏了杯香茗,在柔和的灯光中细细品味。在第二十八回里,林黛玉曾对贾  相似文献   
97.
王丹 《收藏家》2022,(12):10-14
这是一封四十九年前的冬夜里,沈从文先生伏在东堂子胡同陋室的书桌上,写给我父亲的书信(图1~图5)。这封信用行草竖行书写,每页8行,共16页,5400余字。写信的时间是1973年12月24日,那时距离他的71岁生辰还有4天。书信开始处,沈先生饶有兴趣地分析《红楼梦》里关于“弹墨”“雀金呢”“凫靨裘”,以及瓟斝、点犀的实际寓意,又指出“不少同一名辞在发展中实物却不断在变化(如绫,初得名和花纹形象有关,唐代即转成一种细薄熟丝织物,花纹已转为鸾衔长绶、俊鹘含花、雁衔威仪、雀衔瑞草等等。宋以后又大变一次。”)  相似文献   
98.
《湖南文史》2013,(6):32-32
《水浒传》德文名为《强盗和士兵》,法译名《中国的勇士们》,英译名《在河边发生的故事》。其中译得最好的要数美国版《四海之内皆兄弟》。译者为1938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美国女作家赛珍珠。《三国演义》的英译名是《三个王国的浪漫史》。《西游记》英译本为《猴》,还有个别无厘头的译法,如《侠与猪》、《神魔历险记》等。《红楼梦》被英译成《红宅子的梦》,法译本则叫《庄园里的爱情》。  相似文献   
99.
李亚梅 《丝绸之路》2009,(18):62-63
本文从《红楼梦》中“钗、黛合一”的角度,探讨了曹雪芹对薛宝钗和林黛玉两个形象钟爱的原因。作者在塑造林黛玉和薛宝钗两个形象时,观照角度有所不同,体现了作者对未来的期望和对现实的无奈。  相似文献   
100.
鲁速 《中华遗产》2005,(6):134-135
曾经有学者说,工字厅就是《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原址,这种说法虽然没有太大根据,但也足以说明这所庭院的盛貌。很多文人学者都在这里留下足迹,许多新文化思想在此酝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