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篇
  免费   0篇
  2020年   1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6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吴敏 《炎黄春秋》2006,(6):62-65,43
在新中国的编年史上,作为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时高、初中在读学生简称的“老三届”,是一个同幼稚、盲从、狂热、不幸、磨难、倔犟等字眼,同“红卫兵”、“大串联”、“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等历史事件紧密联系着的一批人。而在这一批人中,作为1966年高中毕业生简称的“老高三”,因为在“老三届”中届次最高、年龄最大,是当年的一群正在“跳龙门”而又被全部重重地摔到了无底深渊的“鲤鱼”,其经历更坎坷、更具有悲剧性,在心理上遭受的创伤更明显、更严重。就某种意义而言,可以说,在绝大多数“老高三”的心目中,1966年都是一道渗透着殷殷血迹的深刻刀痕,都是一个使人生轨迹骤然转向彷徨、  相似文献   
62.
阿Q与朱元璋     
李乔 《炎黄春秋》2006,(6):71-72
虽说小尼姑骂了阿Q断子绝孙,但实际上,阿Q的子嗣甚多,血脉甚是绵长。我在《瓜葛——红卫兵的“革命”史》一文里,就曾考证出当时的红卫兵是阿Q的遗族。近来,我不再查考阿Q的子孙了,而是查考起阿Q的祖宗来了。  相似文献   
63.
“文化大革命”初期,一些红卫兵组织将他们搜集到的曾在过去报刊发表过的毛泽东论著和毛泽东的内部讲话、文稿、批示、批语等,编印成《毛泽东思想万岁》等各种版本的毛泽东论著集(以下简称“万岁本”),许多篇目是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选集》(1—4卷)、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著作选读》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编印的《毛主席语录》没有的。  相似文献   
64.
阎阳生 《炎黄春秋》2008,(12):21-27
作为红卫兵运动的始作俑者,清华附中红卫兵已成为一个专用历史名词。但它从1966年5月29日圆明园定名公开反对校领导,在6月24日贴出“造反精神万岁”对抗工作组,于8月1日毛泽东回信和8月18日天安门接见达到高峰,继而在8月27日“暴力恐怖”中发布《十点估计》后脱离主流并迅速衰败,其独立的生命期不过百日。  相似文献   
65.
<正>看了这几幅图,我好想老家,好想老家红红火火的年!那样的年我至今只过了一次。1967年,父亲冲出红卫兵批斗的"重围",领我到老家黑龙江农村藏匿。那是一个土地黑油油、粮食用茓子围、肥猪圈里养、远处有草甸、家家有栅栏、皑皑白雪覆盖一冬的地方。  相似文献   
66.
1966年10月的一天下午,我和几位部队政工干部突然接到紧急命令,连夜乘专车从天津奔赴北京军区大院,第二天又马不停蹄赶到北京展览馆"首都红卫兵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抄家战果展览会"(以下简称"红卫兵抄家战果展览会")筹备处报到.……  相似文献   
67.
胡学常 《百年潮》2008,(2):73-78
“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兴翻旧账。南开大学的红卫兵就跑到北京国家图书馆去翻旧账,专拣那些“文物级”的报刊翻。翻着翻着,一大叠1936年的《华北日报》直叫他们欣喜若狂。翻到灰头土脸的《华北日报》10月14日第2版,一则“反共启事”赫然入目:  相似文献   
68.
王革新 《百年潮》2007,(2):44-47
1966年8月18日,中央召开了有百万群众参加的“庆祝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大会。此后,红卫兵运动迅猛地在全国展开。“破四旧”作为红卫兵运动中一项极具破坏性的疯狂之举,损毁了难以计数的珍贵文物、古迹和古籍,给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造成了无可挽回的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69.
何蜀 《炎黄春秋》2007,(6):64-66
著名学者吴宓,曾经冒险“偷书”。 这是发生在“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之中的事,是吴宓自己在日记中如实记下来的(见吴宓著、吴学昭整理注释《吴宓日记续编》,三联书店2006年4月第一版)。其缘起,在于文革初期红卫兵的抄家。  相似文献   
70.
孟起 《炎黄春秋》2003,(7):28-33
1960年,我从北京第四中学高中毕业后。经过层层选拔考上出国留学预备生,到北京外国语学院学习一年俄语,然后去苏联列宁格勒门捷列夫化工学院攻读放射化学专业,一切均由国家安排妥当。在当时,不可能有私人出国,唯一的留学就是由国家保送去苏联或东欧几个国家,学习的专业亦由国家决定。就在我刚刚进入北京外国语学院深造时,中苏关系彻底破裂,苏联拒绝中国留学生学习高科技专业,而只允许学习打猎、养蜂、园艺等专业,父亲建议我转去清华大学继续学习。在清华园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麻省理工学院的西方建筑,也不是水木清华的楼台水榭,而是清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