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1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75篇
  2011年   78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24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近年来,明清消费文化愈来愈成为历史学所重视的一个研究方向,与此同时又受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的影响,使其研究呈现丰富多元的面向,本文所要讨论的巫仁恕的《品味奢华》便是这样一种研究视角的代表作,该书透过细致具体的实证研究,展示了晚明消费社会背景下士大夫阶层的消费文化及其背后所反映的士大夫阶层对自我群体身份认同的建构。  相似文献   
32.
杨丽红  李美娜 《沧桑》2014,(3):171-173
军校大学生由于经济上基本能够实现独立,其消费能力与地方大学生相比显现出许多不同之处。本调查以某军校不同专业不同生源的219名学生为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90后军校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习惯和消费心理进行统计,分析90后军校大学生的基本消费状况并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3.
杨建民 《文史天地》2014,(11):65-69
正法捷耶夫是苏联著名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毁灭》《最后一个乌兑格人》《青年近卫军》等,不仅在苏联,在上世纪中、下半叶的中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法捷耶夫与中国著名作家鲁迅虽然并未有会面机会,但因为作品,他们之间却有着一段相知颇深的文学之缘。一1927年,年仅26岁的法捷耶夫,出版了自己的首部长篇小说《毁灭》。这部小说,以刻  相似文献   
34.
近代上海戏院建筑作为公共娱乐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提供了展示新的消费时尚和生活方式的平台,在解决大众娱乐消遣的同时,更为女性生活方式的转变和文化繁荣提供契机。本文通过对上海近代戏院发展衍变的回顾及其公共性价值的探讨,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近代上海的都市环境特色和民众生活方式,一窥近代上海的浮华画卷。  相似文献   
35.
酷品     
《南方人物周刊》2014,(23):102-103
如果你的描猫每天吃饱就睡、体型已经越来越像加菲,这个激光Bolt也许能让你眼前一亮。它会在周围地上投射出激光束,不断随机变化位置,对猫猫狗狗来说,比追毛线球新鲜多了。如果你嫌自动模式不过瘾,可以切换手动模式,尽情折腾你那好奇的猫咪。  相似文献   
36.
孙岿 《满族研究》2006,(2):117-121
近年来,随着朝鲜族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出国劳务人员的增加,朝鲜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同时,也出现了过度消费现象,本文通过对朝鲜族过度消费的原因分析,探索经济与文化同步发展的机制,寻求文明、健康、向上的消费文化动力。  相似文献   
37.
精神娱乐消费是源于物质消费而又高于物质消费的消费,其消费水平如何也是衡量古代都城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尺。本文通过对北魏洛阳、唐朝长安、宋代开封、杭州这四个城市的比较分析,发现其精神娱乐消费变迁呈现出宗教文化消费递减、百戏这一传统活动的回归、色情消费的旺盛发展、形成专门化娱乐市场等趋势。唐宋两朝的消费又呈现出全民参与、阶层等差、市场商业化、通俗化、大众化的特点,对我国古代市民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38.
《华夏人文地理》2006,(1):22-22
自11月23日开展之后,“超越视觉——美国国家地理百年经典摄影作品巡展”迅速成为京城的文化消费热点,开展前三天门票就售出1万多张,不到一个星期原本计划的2万张门票就销售一空,不得不紧急加印门票。  相似文献   
39.
《华夏人文地理》2006,(5):152-153
时尚的定义早已超越了锦衣华服的范畴,而越来越显现出其人格化的轮廓。只有那种从外表到内心都勇于冲破条条框框的鲜活的生活方式和积极态度,才被认为是真正“骨子里的时尚”而日益受到追棒。  相似文献   
40.
维摩诘题材是中国佛教美术中最为重要且常见的题材之一。早在佛教东渐之初的两汉时期,以维摩诘为主角的《维摩诘经》已经被介绍来中国,伴随经典的翻译传播,维摩诘所代表的融通世、出世间,注重理、行不二的大乘佛教理念在中国寻得了大众,特别是具有儒家传统而兼出世情怀的士大夫阶层的普遍认可,而经中表述的丰富多彩的情节与生动鲜明的形象更使得维摩诘成为远自魏晋以来,广及绘画、雕塑以及诗歌、戏剧、音乐等各个艺术门类的重要题材[1],这使得它在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作用,甚至超出了其于宗教范畴内的意义。本文拟就维摩诘作为美术题材的发生、发展及其通例表现形式的宗教蕴意作通览性的考察与探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