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篇
  免费   0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陶钧 《收藏家》2004,(10):19-22
尊闻受虚之室是现代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篆刻家齐燕铭先生的书斋号。“尊闻”二字源于《汉书·董仲舒传》,“曾子曰:‘尊其所闻,则高明矣;行其所知,则光大矣。”意思是要重视所闻之言,力行所知之事。“受虚”一语出自《周易》“君子以虚受人”。“受”在这里是容纳的意思,指君子要谦逊、包容,意近“大腹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由此可见主人的自我期许与襟怀。  相似文献   
72.
叶一苇 《古今谈》2002,(3):23-27
综观中国的印学史,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浙江是中国篆刻艺术的发祥地。这是由于在篆刻艺术发轫、发展的关键时刻,诸如下列问题,浙江印人都作了有力的答复,起着特殊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3.
孟耀虎 《收藏家》2008,(7):38-40
我国篆刻艺术源远流长。考古发现早在战国时期人们已经使用印章,及于秦汉时代,玺印已经盛行,汉印的成熟引领了两千多年来中国的篆刻艺术。魏晋六朝的印章,还保持着汉印的风格,以实用为主。隋唐至宋代,印章艺术却并没有得到发展。相反,由于以往佩印习惯的消失,私印很不发达。官印较多,印文篆写得屈曲盘旋,篆文也时见谬误,  相似文献   
74.
《收藏家》2008,(9):95-95
魏广君,1964年生于河南郑州。有《率真堂书画篆刻艺术》、《魏广君山水画艺术》、《江苏画刊提名21世纪优秀艺术家—魏广君》、《中国画坛—60一代·魏广君》、《空潭饮真—魏广君》,《中国篆刻百家—魏广君》、《当代中国画市场调查报告·魏广君卷》、《当代书法十家·魏广君卷》等多种画册出版。多家专业报刊发表专题,多次参加学术提名展、邀请展。2006年被读者评为当代最具升值潜力的中国画家。现供职于中国国家画院,为中国艺术研究院在读硕士研究生。  相似文献   
75.
刘恒 《收藏家》2002,(5):35-39
随着清代金石学、文字学的兴盛与普及,篆刻艺术受其沾溉而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晚清时期吴熙载、赵之谦、黄士陵、吴昌硕等人的出现,将印章艺术推向了自战国秦汉以来的又一个高峰。到民国初年,文人书画家纷纷磨石鼓刀,印坛名家灿若秋星。当时有成就的印人大多活动于上海、杭州一带,在北方的文化中心北京,影响较大者除了后来举世闻名的齐白石外,还有一位便是陈师曾。  相似文献   
76.
崔馨方 《神州》2020,(4):59-60
作为近代中国篆刻历史上重要的篆刻家,黄牧甫的篆刻形成了独特艺术风格,给近现代篆刻艺术的学习研究带来了深远影响。基于此,本文对黄牧甫及其篆刻艺术经历展开了分析,以了解黄牧甫篆刻艺术风格形成过程,从而实现其篆刻艺术风格及其来源的深入分析,为该种篆刻风格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77.
饶胜  周舟 《东方收藏》2020,(3):60-62
扇面石刻碑是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书画、诗词、印章等文化符号篆刻于石碑扇面之上,形成了极具代表性的历史文化符号。虽不及水墨丹青、墨书朱印的扇面艺术般绚丽多彩,但石碑扇面经过书丹和镌刻相结合加工艺术的处理也是熠熠生辉。所谓“纸无千年寿,碑能万年存”,扇面碑于其方寸之间集成了书法、诗赋、雕刻、篆刻等文化艺术符号,有着较高的艺术性和文化价值。  相似文献   
78.
我业余爱好篆刻,因此注意收藏印章、印谱、印记盒以及相关资料,久而久之,日积月累,颇有收获。  相似文献   
79.
本文针对故宫博物院藏明清名家篆刻中有问题的印作进行了单体研究与考证,纠正了以往鉴定工作中的错误,为进一步科学、系统地研究明清篆刻艺术提供了必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0.
陈斐蓉 《收藏家》2007,(10):57-60
傅山是一位在中国书画史上极少见的通才,诗文、书画、篆刻、医学、佛道、经史、诸子、释老之学等无一不通,无一不造其妙。然而,世人知之甚少的是傅山更是一位音韵学、考据学和金石学上均有造诣的研究者。尤其是他对古老的石鼓文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