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46篇
  免费   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64篇
  2021年   49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132篇
  2014年   389篇
  2013年   213篇
  2012年   197篇
  2011年   141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56篇
  2008年   148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128篇
  2005年   195篇
  2004年   67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82篇
  2001年   67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3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依据莫高窟第254窟千佛题名的最新校录与研究成果,我们在前贤的研究基础上对该窟中心柱的五佛、西壁的白衣佛和南北壁的八佛组合题材作了进一步的考辨,认为中心柱五佛是现在贤劫千佛之前五佛,即贤劫四佛+弥勒佛;白衣佛是现在贤劫千佛的“代言人”;八佛是过去七佛+弥勒佛的组合造像。  相似文献   
12.
据考古发现,周代宗庙整体坐北向南,院落内建筑呈“品”字形分布,其中主体建筑多为前朝后寝的“凹”字形,院落南墙正中有门塾,东、西墙或留侧门。西汉至新莽时期,宗庙整体平面为四向“回”字形,院落围墙四面各辟一门,中心建筑为四堂八个共一太室,其四面各开三门,有强烈的四时、五行色彩。从宗庙乐舞、月游衣冠礼制看,西汉诸帝庙形制基本相同,且袭自秦代。秦二世元年的宗庙改革是周至汉代宗庙形制转变的节点,礼县四角坪遗址反映了秦代祠庙类礼制建筑的结构布局。秦始皇所建极庙本为明堂,二世元年将其性质改为始皇庙,其形制又被汉庙继承,遂使秦代西汉宗庙具有一种“明堂式”风格。极庙的设计当以《吕氏春秋·十二纪》为蓝本,后者吸收、整合了战国时列国的月令明堂思想。  相似文献   
13.
本文首次对西藏传统阿里三围地区十余处遗存中现存的大量汉式龙凤纹样进行梳理和归纳,并对其渊源、背景、传播途径和本土化特征加以分析。元明时期的龙凤纹样主要分布在古格王国中心地区的寺院和石窟,拉达克和贡塘王国也有少量遗存。涉及的艺术种类主要为壁画、建筑彩绘、经书插图、泥塑、擦擦和丝织品,其造型和样式组合丰富,体现出本土化特征。作者通过文本和风格比较发现,这些龙凤纹样大都源于内地,主要通过朝贡赏赐等途径传入西藏和阿里,是元代统一西藏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在政治、经济和文化等领域大规模频繁交往、交流和交融的视觉证据。  相似文献   
14.
“窜三苗于三危”的考古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考古学的发现和研究,重新探讨古史传说中的“窜三苗于三危”。为这一传说提供了一种考古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岭南僻处南疆,地理复杂。隋末大乱之时,地方势力纷纷割据,唐初和平统一岭南后,采取羁縻政策,以原有势力为基础设管州的"都府"。而在都府之上,朝廷以广州、桂州、交州为中心置"统府",以点控面,有效地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但是这种层层管理的"统府三分格局",到高宗乾封二年发生突变,随着邕府和容府的建立,原统府消失,遂形成并立的"五府格局"。可是,最迟8世纪初,唐朝设立岭南五府经略使,统一管理整个岭南的军事。在此前后,岭南选补使、岭南按察使、岭南采访使等陆续出现,在人事、监察、民政等领域,对岭南道全境实施管辖权。因此,"盛唐"的岭南道,表现出明显的"归一"趋势。  相似文献   
16.
生活实验1:房子 原研哉先生买下现在住的家,一共花了15分钟。那一年他48岁,读大学的儿子决定搬出去自己住,他和妻子回到了二人世界。有天早上6点半,距离出差去机场前还有一点点时间,妻子拉着他跑去附近一个正在转卖的公寓看房。  相似文献   
17.
李在全 《近代史研究》2018,(1):23-40,160
长期以来的北伐史研究,多从南方立论,以南北军政势力消长为主要内容。近年来,不少学者从更宽广视角,如南北地域、文化新旧、舆情互动等角度,重视"有形力量"之外"无形力量"的研究,大大推进了北伐史研究。以居京湘人黄尊三日记为主要史料,大体可展现一位涵括南北、新旧、舆情等复杂因素的微观人物对北伐之观感,战争中个体的纠结与抉择以及战争对非战区民众生活之影响。与普通北方人相比,黄氏对南方的观察,包含着南北地域交集复杂的立场与心态。作为北京政权的边缘人,黄氏对北京政府固无多少认同感,对南方政权亦无多少向往与欣喜。战争造成了黄氏"归则无家,留则无食"的两难窘境,在多半时间里,忧心、恐怖占据其心。在黄看来,南京国民政府名为"以党治国",实则"以国殉党"。黄尊三的微观体验表明,北伐前后的南方与北方,很难说存在相互转换、零和博弈的现象;用"南北新旧"诠释北伐史,效力与不足并存;在战乱与信息管控的年代里,报刊等现代舆情工具在提供讯息的同时,也带来了纷乱与谣言,而个体则倾向于在亲友言谈和信函中求取真相。  相似文献   
18.
正1936年12月12日凌晨,骊山脚下的枪声,拉开了西安事变的帷幕。今天,历史已经无可争辩地证明了打响西安事变第一枪者是东北军总部卫队第一营营长王玉瓒。张学良将军有两个卫队营,即卫队一营和卫队二营。我父亲王玉瓒当时是卫队一营上校营长。事变前,奉命在临潼华清池头道门负责蒋介石的警卫工作。受张学良将军指派,率兵参与了华清池"捉蒋"这一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9.
水资源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本文选取新疆天山北麓的头屯河与三屯河为研究对象,深入讨论河流变迁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的响应。研究揭示,近300年来新疆头屯河与三屯河水系发生了两次较大的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原本相互独立的三屯河水系与头屯河水系,由于三屯河东支汇入头屯河,而使汇流后的头屯河河道向东北延长,汇入乌鲁木齐河,继而汇注形成较大的白家海子终点湖;20世纪中期以来,头屯河与三屯河流程缩短,不能与乌鲁木齐河汇流注入白家海子,两河再次相互独立。其中,19世纪末20世纪初头屯河与三屯河的水文变迁事件与同一时间天山北麓的其他河流、湖泊变迁特征具有一致性。本文的研究进一步揭示,过去300年间,头屯河与三屯河流域两次大的水文变迁事件都是在区域气候处于相对少雨期发生的,水文变化更多地是对区域人文因素变化的响应。  相似文献   
20.
<正>笔者在考察阏与之战古战场的地望问题时,发现了前贤学者对战国与三孔布和於疋方足布的释读存在许多异议,而这两处钱币地名的释读关系到一直困惑学者们关于阏与地望的争议问题。基于此,笔者就战国阏与、於疋布及其地望进行辨析,以求方家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