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61.
莫高窟第196窟前室北壁共有三方题记,本文依据敦煌写卷S.490和P.2148,对照出第一、二方题记是据敦煌写卷《毘尼心·学戒法第一》的第一段及第三段原文抄录,进而依据《毘尼心》文本推测出最东侧第三方题记之内容是《毘尼心·学戒法第一》的结语段落。昆尼是戒律之义,“毘尼心”顾名思义指戒律心要。《毘尼心》说明了戒律传承、持受重点、趋向涅榘解脱之要义。本窟的三方题记选择《昆尼心》要义,阐释戒律,明示戒律内容,再配合高僧传戒图,不仅说明了本窟具有传戒功能,也更加左证了本窟功能之一是戒坛窟。  相似文献   
162.
赵雪芬 《丝绸之路》2010,(22):22-25
罗汉源自印度,而罗汉艺术产生于中国。在罗汉的发展过程中,十八罗汉成为我国罗汉信仰的主要内容。炳灵寺这座地处汉地的藏传佛教寺院,佛教艺术深受汉文化影响,藏、汉两种风格的佛教艺术在此交流、融合、发展,第126窟十八罗汉就是这两种佛教文化相互作用下的杰作。  相似文献   
163.
马千  张萍 《丝绸之路》2010,(16):32-35
麦积山石窟第74窟是麦积山最早开凿的洞窟之一,洞窟形制为平拱敞口大龛,内作"凹"形坛基。由于历史上地震等自然因素造成洞窟前半部分坍塌,其东壁残深1.45米,西壁残深1.8米,窟内现存泥塑大小共计11身,残损严重,壁画斑剥,呈不规则形分布于全窟,绘有早期飞天、千佛、莲花等图案,颜色主要由土红、石青、石绿组成,色泽较鲜艳、清晰。74窟与炳灵寺石窟169窟在艺术风格上属同一类型,是这一时期开窟造像的佳作,有着极高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64.
胡同庆 《文博》2010,(1):57-67
本文首先介绍了近三十年来有关钟山石窟的研究情况以及有关钟山石窟的开凿过程,然后在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尽可能全面、准确、详细地介绍了3号窟的洞窟形制、造像等具体内容,并对该洞窟的形制特点、宗教信仰、主尊定名以及文殊、普贤和十地菩萨等相关题材问题提出了自己的一些看法,最后对造像的艺术特色和美学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5.
石窟寺是我国传承脉络最为清晰、关联性最为密切、体系最为完整、内容最为丰富、真实性和完整性保存最好同时也最为脆弱的文物类别,其保存状况与地质条件、气候条件关系密切。1949年以来石窟寺保护相继经历了环境清理及除险、多学科合作综合性保护、预防性保护与大规模本体修复等三个阶段。目前石窟寺保护理念基本形成共识,加固保护技术日趋成熟,基本技术标准陆续编制,保护材料的研发和水害治理取得新成果,但依然面临水害、风化病害等威胁,呈现出整体发展不平衡、本体修复保护刚刚起步、具体个案的保护实践存在争议等现状。今后应加强基础研究工作,转变工作思路和方式,重视本体保护和预防性保护,积极开展石窟寺窟檐保护研究和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166.
萧巍 《丝绸之路》2013,(8):58-59
本文对敦煌莫高窟217窟南壁的"得医图"进行了一番推测和考证。通过论证,认为此壁画是我国较早预防天花的真实写照。  相似文献   
167.
洛阳龙门西山北端现龙门石窟研究院所处的红石沟北崖中段近巅处一个小平台后部崖体上,开凿一小型窟龛群(图一)。  相似文献   
168.
赖文英 《敦煌学辑刊》2013,1(1):119-129
"法界"是华严义学的一个核心思想,早期最具代表性的华严造像——法界人中像,被赋予的重要象征意义即是"法界"。菩萨遍入法界救拔众生,是华严行者的广大行愿,也是法界人中像传达的重要讯息。唐代法界人中像与药师佛、地藏菩萨产生或对应、或组合的关联,反映出华严救度思想与当时的思想潮流相结合,将华严的教化具体融入法界,说明佛法不离世间法,更符合华严法界的意义。此一发展让法界人中像的图像意涵更为明确,也使法界人中像定位为卢舍那佛的性格更为彰显。榆林25窟卢舍那佛虽以大日如来形象呈现,但与药师佛、地藏菩萨的组合,与法界人中像所传达的概念一脉相承,就是华严法界的救度思想。  相似文献   
169.
本文对正定隆兴寺龙泉井亭北壁中央所嵌的一龛石造像进行了考证,主要从唐代佛教造像流行的连茎莲座入手,比对各地唐代特征明显和有准确纪年的造像,从而确认隆兴寺所存的此龛石造像为晚唐风格,以此作为今后隆兴寺唐代佛教艺术深入研究的一个基础。  相似文献   
170.
大足法华寺第1窟,开凿于唐代。该窟规模较小,窟内造像以主尊四佛结合左右壁众小佛及释迦说法龛等为主,其布局奇特,在早先或同期石窟中所鲜见。经初步分析,该窟正壁趺坐四佛尊格或为贤劫四佛,左右壁小佛共五十三身,属五十三佛。贤劫四佛与五十三佛组合非出于大正藏经,亦无造像先例,应是佛教在民族化、地域化演进过程中的独创。从造像意涵而言,这种配置旨在表达法脉相延、递代师承的佛学思想,同时也反映了施资人或造像者特殊的信仰诉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