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徐志林 《古籍研究》2002,(1):124-125
道德与章,学问与做人。中国古代人对此向来是并重的。陈广忠教授长期从事中国传统化的研究,主要担负高校音韵学、汉语史、献学及地域化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生治学,谨严而广博。先生为人坦诚儒雅,胸中丘壑遂成笔底烟云。先生新作《中国道家新论》(黄山书社,2001年6月)洋洋五十万言,便是这样一部容道德于章,具有精深价值的专。  相似文献   
12.
张弛 《古今谈》2007,(4):14-17
纵观中国古代教育的人文传统,我们不难发现,除了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教育之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大渊源,那便是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教育。儒家尚人为,道家尚自然;儒家尚理性,道家尚直觉;儒家尚实用,道家尚思辨;儒家尚启发,道家尚辩证……这些明显的差异,恰恰构成了互补的条件,使这两大教育流派的人文传统互相影响、互相渗透,形成两条并行的文化巨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缓缓地流淌在华夏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滋润着两岸的生灵。  相似文献   
13.
从“存天理,灭人欲”看朱熹的道家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嘉等人的理学,在形成过程中,很大程度上吸收了道家思想,从“存天理,死人欲”这一理学核心和纲领的形成,也可以清楚的证明。天理、人欲对立,在《淮南子》和《礼记》中就有明显的论述,两书有完全一样的文字说明对立,但如何解决这种矛盾,两书的主张又完全不同,《礼记》主张用和乐教化,《淮南子》主张心性修养。理学家们的主张显然从黄老道家《淮南子》中得到启发。  相似文献   
14.
道家思想《易·系传》中曰:“行而上者谓之道,行而下者谓之器”。拿到计算机领域里来说,“器”可指为实例;“道”则是对“器”的抽象和总结,比如模型和标准等。至于说到“平台”,既非“道”,也非“器”,是由“道”发展到“器”的中间过程,就像道与器间的一种联系,是模型到实例间的事实标准。以上对道学的引用只是一种类比,现实中的平台建设并非“谈佛论道”般的闲逸。“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由国家财政部支持,文化部组织并实施的国家级工程,于2002年4月正式启动。早先,工程的立项旨在“采用现代信息技术,对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加…  相似文献   
15.
沈从对“湘西”自然生命的追求和对“都市”人性萎缩的批判从正反两方面契合了道家化的内涵与本质,其具体表现也是深合道家艺术的审美神韵。同时,沈从对道家化的认同与亲和也给其带来了不可避免的矛盾。  相似文献   
16.
吴文化作为特定空间分布的综合性文化.是一个内涵深邃、结构复杂的庞大系统。既有原生态文化在世代传承中所构筑的草根平台,又有多民族文化共同体形成后中华文化的渗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文化的浸润,还有东晋南朝玄学兴起后道家文化的影响等等,难以尽述。分析吴文化中的道家文化因子,对于深刻认识吴文化的内核与精髓,乃至区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郑国玉 《丝绸之路》2009,(14):33-35
先秦道家的生死观在中国哲学各思想流派中最具特色。其主要特点有:唯物辩证的生死关系。生死必然的命定论,“苦生乐死”的超然态度,重视个体生命的价值观,反对厚葬的节俭精神,“死而不亡”的理想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上海博物馆藏楚竹书<恒先>,保存完整,是研究古代哲学思想的珍贵文献."恒"即马王堆帛书<易传·系辞>中的"大恒",殷墟卜辞中称为"王恒".恒即常,故"恒先"即<老子>第四章所说的"吾不知其谁之子,象帝之先".  相似文献   
19.
王弼融合儒道的新思辨一反汉代谶纬儒学对孔子的神化,把孔子改塑成崇尚“无”的富于无我、忘我精神的凡间圣人。他对《老子》、《周易》的研究,融合儒道,强调“以无为本”,以自然之道取代《易经》象数派的神秘观点,把“天”解释为“道”所生成的自然形体,以“无”取代“天”的神圣权威,并为统治设计了治国之道--“无”。  相似文献   
20.
李燕  丁思师 《南方文物》2009,(3):157-159,156
夫名者,万物之称谓也。按道家观点,天地之始,无名无相,一片寂静。不知几劫几世,突然无中生有,“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有了母,也就有了名,故道是根本,名是表象,但同时也是实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