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33篇
  2013年   22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24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2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7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中国东南地区的"人"字顶木构葬具主要见于两周秦汉时期的大、中型土墩墓和大型竖穴土坑墓内。通过对这类葬具进行类型学分析,可知其起源与宁镇地区土墩墓中类似形态的墓下建筑遗存有关,而后由宁镇地区向环太湖、杭州湾及其以南地区传播,直到珠江三角洲地区。葬具结构从早期主要使用基槽配合柱洞构建,演变为使用石构基础构建,再到全部使用枋木构建。"人"字顶木构葬具是带有等级特征的越族葬具形制,其社会学含义应为房屋,与精英阶层"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有关。  相似文献   
92.
林木资源是人类社会生产生活中使用最为普遍的物质。秦汉时期是中国林木资源全面开发利用的重要历史阶段。这一时期,古代民众利用自然林、栽培经济林,使之成为人民生计的重要来源,形成以园圃制为基础的农林复合经济模式。在商品经济刺激下,木材及林副产品成为大宗货物进入到各阶层民众生活之中,林木资源商品化已达到较高的程度。因此,林木资源亦成为国家财富的重要来源,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秦汉时期得到全面实现,可以说天下资财半出于材。林木资源的开发利用,呈现出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的多重历史面相,并对古代中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
两周之际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大的转捩点,它不仅是西周与东周的分界点,而且标志着周王室从此失去了对诸侯的统治,开启了"政由方伯"的时代。由于传世文献记载的简略与芜杂,导致对这一段重要的历史知之甚微。值得庆幸的是,近年公布的清华简《系年》中对两周之际的历史有比较详细的记载,对重新认识这段史事提供了宝贵的资料。通过研读《系年》,可以对西周灭亡的原因,周平王东迁的年代以及所谓的"二王并立"等历史事件,得出一些新认识。另外,将清华简《系年》与传世文献对比,可以发现后者对两周之际的史事的记载基本上是言之有据的,但其中的一些细节显然有失实之处,而《系年》正可补正其阙。  相似文献   
94.
王秀琴 《沧桑》2010,(4):129-130
帝王巡游本是帝王的一种外出行为,但由于帝王这一常人无法企及的特殊位置,造就了帝王巡游浑厚的文化内涵,以及赋予了其特殊的目的。我们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的角度诠释秦汉时期帝王巡游。秦汉时期帝王巡游,对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影响可谓深远,有积极的,也有消极的。  相似文献   
95.
宗唐复古是近世文学史上的重要思潮,代表了诗文领域重新体认传统所建立的主流审美理想。本文以严羽诗论与杨士弘、高棅唐诗选本对盛唐的标举,以及由此展开唐诗正变的区分、条理为样例,探究元明之际如何在地域文学与馆阁文学的互动中,一步一步实现以音律与世次为中心的唐诗系谱建构之历程及其内在理路,进而显现其引领明清诗学基本走向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96.
本文从秦汉陵墓的考古资料与研究成果出发,讨论陵寝制度与象征研究中的思路与方法问题。秦汉陵寝制度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陵寝制度也就是陵墓制度,狭义的陵寝制度指陵侧出寝的建筑制度,多年来两方面都进行了深入讨论;秦汉陵墓实行独立陵园制度,对于陵园的象征有若都邑说、若宫城说;近年在此思路基础上,出现了将地下陪葬坑与秦汉帝国职官架构比拟的新思路,这种思考还需要从理论与考古实践上进一步完善。  相似文献   
97.
从考古发现看秦汉六朝时期的岭南与南海交通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李庆新 《史学月刊》2006,7(10):10-17
从上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两广地区、南海诸岛以及越南等地相继发现了一批秦汉六朝时期的有关南海交通与海外贸易的遗址、遗物,展示了岭南社会经济一向的海洋特色,大大改变了岭南的古史景观,也丰富了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篇章。  相似文献   
98.
吴光 《古今谈》2006,(1):10-13
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他是我国明末清初一位杰出的启蒙主义思想家,又是一位成就卓著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和自然科学理论家。他在清代前期与孙奇逢、李颙齐名,并称“国初三大儒”,自清末以来,则与顾炎武、王夫之齐名,并称“明清之际三大家”,可见他在清代学术思想史上地位之重要。  相似文献   
99.
论明清之际三大学者治学经世致用的特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清之际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三大学者均以经世致用为治学宗旨。这一时期独特的社会历史背景,决定三大学者的经世致用表现出如下特点:一是其直接性与外显性;二是反映出强烈的爱国意识;三是代表着中国早期的思想启蒙;四是具有深远的历史影响。分析明清之际三大学者治学经世致用的特点,可以看到这一时期中国传统学术走向近代的朦胧曙光。  相似文献   
100.
江南地区传统上称为高温釉陶的器物,从胎质、施釉以及高温烧成等方面来看,都可归入瓷器范围,可以称为秦汉原始瓷.秦汉原始瓷主要流行于秦至东汉早中期,以器物朝上无遮挡的部分有釉但釉层不均匀、没有清晰的施釉线为基本特征.相关技术在战国中期前后即已出现,是本地传统的延续,它上承夏商以来的先秦时期原始瓷,下启东汉成熟青瓷,在陶瓷史上具有重要的承上启下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