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7篇
  免费   1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220篇
  2012年   142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34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41.
《河南文史资料》2006,(3):116-149
率队参加全国民族知识电视大赛 1991年3月,国家民委和广播电影电视部在北京联合举办了全国民族知识电视大赛。全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计划单列市、民族院校和解放军、武警部队的少数民族成员,都组成了代表队参赛。实际上,这是对各地普及民族知识教育的一次大检阅。我率河南省代表队赴京参加了这次竞赛活动。  相似文献   
842.
本文主要对长三角33所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的产学研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研究结果显示: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协同育人过程中存在管理缺失、定位模糊、协同主体利益不均衡、协作层次不深等问题.笔者认为:创新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体制、构建协同育人实训平台、平衡协同育人主体利益、建立多主体联动的育人新模式是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  相似文献   
843.
苗莉  蔡利平 《旅游科学》2009,23(6):67-72
本文介绍了美国领先学术机构所设置的旅游酒店管理专业博士学位教育的概况。着重介绍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两个关键组成部分:研究生教育课程体系设置及学生科研指导。本篇综述旨在为有意赴美攻读博士学位的中国硕士研究生提供几点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844.
高校科研课题选题的原则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高校为了尽可能的展现学校科研实力,都会想方设法组织科研力量争取高级别的重大项目。项目申报中选题是关键。高校科研选题必遵循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并从有关部门的课题指南中、从工作实践中、从社会热点讨论中、从学科的交叉领域中、从学校办学特色中寻找问题开展研究,取得科学研究的新成果。  相似文献   
845.
2007年,第25期《环球人物》的封面故事属于一群“幕后英雄”—对研制疟疾特效药做出过突出贡献的科学家。当年,中国研制的青蒿素药品誉满全球,被称为“中国神药”,但参与药物研发的科研团队包含哪些人、研发过程经历了怎样的波折却鲜有人知。在这篇名为《拯救5亿人的中国发明家》的文章里。  相似文献   
846.
1983年3月和1984年5月,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两次给中国国家领导人写信,建议在中国建立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984年5月21日,邓小平在会见李政道时说:这个方法很好,  相似文献   
847.
当前,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职院校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已经得到了高度关注。在这种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成为高职院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选择,在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效果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实践过程中,高职院校要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等方式,努力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标。  相似文献   
848.
849.
郭晖  温志宏 《沧桑》2009,(5):189-190
创新教育的实施、创新人才的培养,是一项战略性的系统工程。国运兴衰于教育,教育成败于教师。高师院校是培养教师队伍的前沿阵地。因此,加强高师院校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就显得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850.
《大众考古》2020,(3):2-3
《大众考古》是中国第一份面向社会大众尤其是大中专院校青年学生的以考古、文物兼及文化遗产、博物馆、文物收藏、文化历史等内容为主题的科普和文化类月刊。该刊由南京大学文化与自然遗产研究所主持编辑,其秉持的宗旨是让发掘、发现、研究、阐扬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科学——考古学以及文物学、文化遗产学、古建筑学、古人类学、博物馆等知识,走出“象牙塔”,和大众一起更好地了解和认知有关人类文化及文明,特别是中华文化及文明的创造与发展历程、人类认识自我文化及文明的科学方法和探索路径、人类对既有文化及文明成就研究的意义和科学精神的价值等,以唤起社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对人类传统文明的理解、尊重、保护、传承、发展意识,达到培养科学精神、激发人文热情、感受文化恩惠、敬畏历史创造、重温古典之美、拓展创新资源、助力民族复兴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