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23篇
  免费   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2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194篇
  2013年   199篇
  2012年   222篇
  2011年   208篇
  2010年   107篇
  2009年   114篇
  2008年   115篇
  2007年   79篇
  2006年   64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42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王岳川 《百年潮》2007,(8):80-80
王岳川1955年生于四川安岳。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1988年在北京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1年晋升为副教授,1993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94年成为“北京大学中青年学术骨干”,1995年入选北京市“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专家”,1996年担任“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委员会”评审委员,1997年被评为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1998年到日本金泽大学任客座教授两年,  相似文献   
32.
王祥 《旅游纵览》2022,(19):11-13
旅游者生成的UGC数据能准确地反映游客对旅游地的喜好和评价。本文以携程网上的游客对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点评为研究样本,运用ROST Content Mining文本分析软件,通过语义网络分析、高频词分析和情感分析功能,分析武夷山国家公园形象游客感知。研究发现,游客感知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整体形象为,以自然游玩形象为主,人文形象缺乏;国家公园形象缺失;以正面积极形象为主,但气候、设施和游玩程序等问题使其产生了一定的负面情感。最后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形象的策略。  相似文献   
33.
34.
35.
随着社会、经济和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智慧旅游已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大数据视角下,如何构建和完善智慧旅游管理模式,是学术界和相关从业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数据发展的背景出发,简要分析了智慧旅游管理的相关概况,并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大数据在智慧旅游管理中的应用所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36.
大数据背景下国内人文地理研究进展与方法审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梳理人文地理领域杂志近年大数据文章解释其与大数据应用的关系,强调其应用给人文地理学研究带来机遇和挑战:①大数据作为研究方法,不能代替传统人文地理研究范式,而是对现研究方法的补充。大数据和小数据需对话交流;②大数据本身是一种话语权,嵌入人文地理研究系统。保证人文地理学多样性,避免过度依赖大数据,需在批判角度审视和运用;③需关注大数据对于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和思想的影响;④运用大数据解读地理和空间过程复杂性的同时,应看到大数据应用对公共服务的潜力,思考其结果如何更好的服务社会。  相似文献   
37.
近年来,随着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大数据、云存储、物联网、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在不断渗透到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完善中,新技术、新业态不断显现,佳木斯地区在数字经济下产业升级转型有着机遇与挑战,互联网经济与生产制造业迅速融合,数字经济下的创新思维是产业转型的核心驱动力,同时流量成为企业发展的核心资产,从而不断获取数...  相似文献   
38.
中国新史学中最常见的两种历史研究方式是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前者旨在建立历史事实之真或寻求历史演变之理,后者则以探寻历史之意义或彰显切实之史识为目标,此二者可谓中国新史学之"双轨"。中国新史学正是沿此"双轨"向前发展的。从新史学之"双轨"着眼,并依据"新异性的标准",中国新史学界应有"八大家",他们分别是: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胡适、顾颉刚、傅斯年、郭沫若和钱穆。科学实证与文化阐释,这两种不同的历史研究取径,展示了中国新史学研究的多元面相,二者之间是相互融通的,并无根本性的冲突与对垒,其在治史观念与方法上亦可做到相互补益,相得益彰。许冠三在《新史学九十年》中因陷入"科学"迷思的褊狭"新史学观",以科学实证拒斥文化阐释,故而未能将钱穆基于"文化"视角来研究历史的文化史学视为新史学。钱穆的新史学特质主要表现为:在继承中国传统史学遗产之基础上,注重历史研究主体与客体的统一,以文化为本位,以阐释为取径,其典型表现是"以士释史";以中国为立场,注重探寻本国历史文化之意义,探求与本国历史文化相符合之史识,强调历史学的经世致用功能。钱穆的新史学观与后现代主义在批判科学主义历史学、反对文化一元论和西方中心主义历史观等方面多有契合之处,但其以"于客观中求实证"为基础的历史认识论与走向历史虚无主义的后现代主义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39.
惠丽 《攀登》2020,39(1)
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论断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根据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做出的新论断。对新论断科学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进行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新论断,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而且对提升广大党员的马克思主义水平,增强辩证思维,提高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0.
沈祖炜 《世纪》2020,(2):1-1
近代中国发生过无数次的自然灾害,有正式记录的就达数百起,包括水灾、旱灾、蝗灾、风灾、雪灾、地震等等。大灾之后总有大疫,疫情流传危害甚烈。疫病,即现代科学认知的烈性传染病,种类繁多,病情复杂。危害近代中国最厉害的要数霍乱、天花、鼠疫等。在发明青霉素等抗生素之前,人类对付细菌性感染都很困难,对于病毒性感染更加茫然无措。所以查阅历史资料可以发现:近代中国对于疫病的记载往往语焉不详,常常分不清病因和病源,笼统地称之为"时疫""瘟疫""疠疫",基本上束手无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