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8 毫秒
61.
本文全面考察洪武四年中进士的120名士人的履历和授官任职情况,结合洪武初年征举人材的举措和开科取士的背景,解释洪武六年科举停罢的缘因.进而指出元末明初士人存在不乐仕进的心态,以及要面对有司征迫,中进士后授职低微等现实.  相似文献   
62.
贡院,也称试院、贡闱、贡场、棘闱等,是科举考试的专用考场。在科举形成之初,并没有专用的考试场所,随着科举制度的发展完备,贡院由无到有,至明清逐渐形成规制。  相似文献   
63.
中晚唐以前“无名子”一词在史料中的一般意义即为“无名氏”,泛指不知姓名为何的人。中唐以降科举制度开始深刻影响时人生活状态乃至渗透于其话语形式,“无名子”逐渐被赋予了两点特殊用义:其一,它所使用的语境应该与科举考试密切相关;其二,所指称者必定是针对科举考试进行匿名造谤的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生活场景的转换,后人对其含义的理解开始变得模糊起来。通过排比史料可以发现,它在中晚唐一般语境中所特具的科举内涵,自宋代开始又逐渐从人们日常生活的话语中消失。  相似文献   
64.
《中华遗产》2009,(6):20-23
科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员的一种考试制度。它与今天的高考一样都是以分数取人。科举有积极意义吗?古代的科举给今天的我们留下了什么?让我们来听听专家的意见。  相似文献   
65.
辽朝前半期官员入仕的主要途径有恩荫、流外和辟召,尤其藩镇辟召、奏荐州县官幕职官广泛流行,估计有许多汉人由此途径担任地方官,从而确保了各级机构所需要的官僚数。因此,可知辽朝的藩镇应具有与唐朝后半期和五代时期藩镇相同的人事权,即这一时期朝廷的人事权受到一定的限制。辽朝后半期确立科举制度之后,朝廷通过任命新取进士为地方官,逐渐将藩镇的用人权收归中央。因此,辟召任官的现象明显减少。可以说辽朝通过采用科举制度实现对汉地的深入统治。  相似文献   
66.
在辽朝科举制度发展演变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前进士、殿试进士等与"进士"身份相关的称谓。乡贡进士、前乡贡进士指获得礼部贡院科举考试资格而落第的士人;前进士指擢第之后释褐授官之前的进士;殿试进士指殿试合格的进士。  相似文献   
67.
1904年科举减额缓停至1905年立停之间,科举改革的走向、方式及时间,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议修京师贡院为其中重要关节.在京多数部院官员主修贡院,表明缓停定议可能节外生枝,废科举的取向变数极大.张百熙、端方、袁世凯等人采取断然之策,改缓停为立停;张之洞于此虽一度犹豫,但最终附和.疆臣与枢机相互沟通联络,促成军机处和政务处的人事调整,并说服当政绕开部院会议,直接宣布立停科举.制度变革进程充满玄机,从或然到必然,相关人物的主观努力相当重要.只是精心谋略与强行干预虽可排除障碍,促成科举终结,却难以消除隐患,化解矛盾,避免急行效应带来的社会震荡.  相似文献   
68.
陈福桐 《贵阳文史》2005,(2):i001-i001
严寅亮,清末著名书法家,号弼臣,字剩庵、碧岑。别号阳坡居士。1854年出生于贵州印江城郊阳坡村,幼承庭训,勤奋攻书,刻苦习字,方逾10岁,即能挥亳匾联。严寅亮学识渊博,精湛古诗文辞,兼治文字学。1889年,中巳丑恩科举人,授四川侯补知县。嗣、执教尘终。  相似文献   
69.
科举制度是朝廷开设科目。士人自由报考,主要以考试成绩决定取舍的一种选官制度。它创始于隋,确立于唐.完善于宋.而延续至元、明、清.先后经历了1300多年。宋代在中国科举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宋太祖创立的殿试制度,使分级考试逐层选拔臻于完备,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改革贡举后.进士科成为科举中惟一的科目,不但为同时代的辽、金所仿效,而且为后来的元、明、清所沿袭。同样,宋代莆田(时称兴化军)在其科举史上是一个辉煌的里程碑,可以说达到了顶峰的阶段。  相似文献   
70.
本文从科举入仕、廪贡出学、纳马纳粟入监以及荐举与保举四个方面,对明代生员层的仕进之途进行了初步的考察。作者认为,明代生员层仕进之途(正路)相当狭窄,于是绝大部分生员只好流向社会,走一条“叉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