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6篇
  免费   13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04篇
  2022年   93篇
  2021年   139篇
  2020年   143篇
  2019年   69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121篇
  2014年   287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309篇
  2011年   319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33篇
  2008年   260篇
  2007年   198篇
  2006年   186篇
  2005年   179篇
  2004年   237篇
  2003年   192篇
  2002年   183篇
  2001年   151篇
  2000年   144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院文清 《收藏家》2020,(1):83-94
漆器历史悠久绵长,8000年以来持续发展。考古资料证实,它起源于远古的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糅漆技术已经相当成熟。浙江杭州萧山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是目前考古发现时代最早的漆器,距今已有8000年的历史。夏禹祭器,“墨染硃画”。二里头遗址发现的—件大型绿松石龙形器,其底衬却是漆器无疑。商殷食器,“雕琢刻镂”。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出土漆器,雕镂镶嵌,特征凸显。  相似文献   
52.
刘晓晨 《收藏家》2020,(10):11-18
中国的用漆历史悠久,早在六七千年前,我国的先民便开始制作并使用漆器了。考古发现最早的漆器是一个木胎朱漆碗,发现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的第三文化层中,这时期的漆器如同孩童般,工艺稚嫩,颜色单一。历经历史的洗礼后,漆器不断成熟、发展出更多技法、色彩、器型。到了清代,漆器的品种已有色漆、描金器、描漆与描油、描金彩漆、填漆、戗金彩漆、识文描金、嵌螺钿、百宝嵌、雕漆等多种。  相似文献   
53.
在植物对土遗址作用的研究中,鲜有就真实的遗址来展开调查,以及讨论植物给土遗址带来的负作用及其机理。为此,本研究选取西安地区大型土遗址秦阿房宫为研究对象,利用现场调查结合样带法、图像分析法并采集土样,开展对遗址区植物分布、根系产生的裂隙和土壤环境的研究。结果表明:造成土遗址病害现象的主要原因为植物根系作用,加之雨蚀、风化作用及人为破坏的叠加作用,使遗址保存面临严重威胁;其中酸枣、臭椿等萌生树种所产生的根劈裂隙及植物根系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十分明显。现存土遗址由植物以及风雨作用而引发的主要病害,其类型包含了边缘夯土的基础掏蚀、洞穴遗存、开裂坍塌、冲沟发育、表面剥蚀,这些是阿房宫遗址面临的主要威胁,也是半干旱地区土遗址存在的特有问题。研究结果既有助于揭示植被对土遗址的作用机理,又能为土遗址保护的植物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54.
大营子冶炼遗址位于赤峰市翁牛特旗五分地镇大营子村南侧的大山的北坡上,包含东西两区冶炼遗存。东区冶炼遗存年代较早,至迟在公元前1 400年已开始冶炼活动。铅同位素、微量元素示踪研究显示大营子冶炼遗址东西两区均使用了来自林西县大井古铜矿的多金属共生矿石,直接冶炼铜砷锡三元青铜合金。大营子冶炼遗址东区冶炼遗存的年代测定,获得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夏家店上层文化年代测定结果,为探讨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的演变提供了新的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55.
为了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在四季分明,气候变化较为剧烈的西北地区的文物遗址环境区,达到最大程度保护遗址文物的目的,通过对开放式的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遗址环境的建筑结构、温度和相对湿度变化及大气颗粒物进行分析监测,并与封闭式汉阳陵博物馆外葬坑的结果进行对比研究,发现单从环境温湿度恒定、阻挡室外颗粒污染物和气态污染物的角度来讲,封闭式的汉阳陵博物馆存在明显的优势。但依然不能阻止温湿度的季节间波动和室外空气污染物渗入的威胁,同时还要预防室内污染的发生,并且出现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文物良好保存和观展目的。所以依旧需要探索一种适宜的遗址文物保存方式,既能保持文物保存环境的温湿度的相对稳定和洁净,又能缓解全封闭玻璃护围内部结露,文物大面积返碱等问题,最大程度延长遗址文物的寿命的同时,满足观众参观的需求。本对比研究结果可为今后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6.
57.
58.
59.
60.
从胎土、成型、修整、装饰、焙烧五个方面对顺山集遗址出土的陶器破片进行观察后可知:第一期遗存陶器以泥片贴筑法制坯为主,少量为泥条筑成;第二期遗存中,泥条筑成的陶器数量有所增加,成为主要制坯方法。顺山集遗址第一、二期文化陶器制作工艺的变化,符合新石器时代陶器制作由泥片筑成法向泥条筑成法转变的总体变化规律,表明第一、二期遗存陶器制作工艺的延续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