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5篇
  免费   0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7篇
  2014年   46篇
  2013年   45篇
  2012年   72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8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009年8月12日,在河南省焦作市马村区南水北调安置小区内,焦作市文物工作队发掘了一座西汉晚期砖室墓M121,出土一座四层彩绘陶仓楼。楼高四层,通高112、宽43厘米,由院落、仓体、楼体等组成,各部件可以拆卸组合。四层陶仓楼是焦作市迄今为止发现的第一座通体彩绘的陶仓楼,也是全国唯一的一座。在陶仓楼的楼体及院落的墙体上彩绘有人物、鸟禽,青龙、白虎、朱雀等四神(少玄武)及虎食女魃的神话故事;彩绘运用了直绘法、勾勒法、涂抹法三种绘画技法;用色有朱红、白、紫、黑、黄(橘黄、土黄)、豆青六种颜色,其中以朱红色、白色、紫色、黄色为主色调,色彩艳丽,对比较强。绘画内容繁多,用笔流畅优美,画面生动,且呈现出运动感,充分展现了汉代高超的绘画技艺,是研究西汉时期储粮技术、建筑技术、装饰艺术及绘画艺术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22.
本文探讨了有关唐代越窑青瓷刻划花的若干问题。作者以有明确纪年的唐代越窑刻划花青瓷以及相关的同一时期的有代表性的墓葬、窑址、遗址、沉船中发现的越窑刻划花青瓷为依据,总结了唐代此类瓷器工艺的演变规律和技法特征,分析了其与金银器的关系问题,并推测出此类瓷属于对外贸易的外销产品。  相似文献   
23.
中国古代早期王都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琳 《中原文物》2006,(4):22-28
中国早期王都城邑具有祭祀和军事两个功能与特征,都城与京师之称,是对中国早期王都城邑这两个功能的概括与总结。  相似文献   
24.
燕平 《旅游》2006,(6):90-93
澳门的路都非常的窄,路边的店面是从各种中西式老楼中派生出来的,巷头巷尾四通八达。拿出悠闲的架势,在小巷间游走,踏着用葡萄牙碎石子铺就的地面,从黑白两色拼出的波浪花纹图案上欣赏着自己晃动的影子。澳门,黑白鲜明,动荡有序。  相似文献   
25.
古北岳恒山祭祀文化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曲阳的古北岳恒山祭祀文化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山川的自然崇拜,虞舜时期有了最早的祭祀五岳活动,汉代对北岳的祭祀成为定制常礼,开始建祠祭祀,唐、宋两朝则形成了北岳祭祀文化的两个高峰,明代皇家祭祀活动之频繁为历代之最,而由于清初北岳的改祀,曲阳北岳庙的祭祀活动从此渐趋衰落。  相似文献   
26.
大璞不斫的明清金陵竹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海啸 《收藏家》2006,(6):61-66
(一)竹子结实竿挺,虚中洁外,筠色润贞,皮坚质密,是竹雕艺人操刀的理想材料。竹刻也称竹雕,顾名思义,就是在竹制的器物上雕刻多种装饰图案和文字,或用竹根雕刻成各种陈设摆件。竹刻多使用竹茎与竹根施雕,用于雕刻的竹材应选择生长了3-4年的竹子,不宜太老或太嫩。太老出筋了,质糙不细腻,难以雕琢;太嫩则不经削剔,亦显现不出竹的细密纹理,失去竹刻的个性。竹茎圆而中空,适宜制作笔筒、臂搁、香筒等器物,技法多为阴刻、浮雕、皮雕与透雕。竹根节密内厚,纹理纠结,凹凸不平,巧妙利用其天然的形态、纹理、疤节甚至瑕疵,在造型上因质顺形,类物刻象,…  相似文献   
27.
前沿资讯     
《丝绸之路》2006,(4):79-80
兰州举行首届“二月二龙抬头”民间祭祀活动,甘肃首次发现双耳双口乌形彩陶,神秘铜人首次亮相金城,全国藏獒大赛在青岛举行,新疆七景区入围“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昆明旅游形象大使大赛拉开帷幕,7月1日青铁全线试运营 诞生我国西部旅游新热线,“森林游”为陕西旅游增色。[编按]  相似文献   
28.
《西藏人文地理》2006,(1):158-159
今年我们决定结伴同行去拉萨欢欢喜喜乐乐呵呵痛痛快快过大年!  相似文献   
29.
莲花纹是我国传统的装饰纹样之一。莲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可谓大俗大雅之物。俗可作美食、器具,雅可入艺术境界和宗教化。在佛教传人中国前,物上就已出现荷花图案。如春秋时代的青铜莲鹤方壶上出现了展瓣莲花;汉墓中有也完整的莲花藻井(《沂南古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受佛教影响,魏晋与唐朝的器物、雕饰、佛像更几乎都佐以莲花纹饰。莫高窟装饰图案中就出现了大量的莲花纹,而且变形和赋彩越来越丰富,正因为莲花与佛教的这深层渊源,才开出以后壮丽的莲花纹时代,并开启了后来植物纹样为主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30.
明十三陵 沧桑回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十三陵位于北京市昌平区北部的天寿山麓,是明朝迁都北京后13位皇帝陵墓的总称。从1409年开始营建长陵,到清初建造思陵,十三陵经历了二百余年的建设。其陵寝建筑规模宏大,体系完备,保存较为完整。陵区内共计葬有皇帝13人、皇后23人、皇贵妃1人以及数十名殉葬皇妃。除皇帝陵外,陵区内还有明朝皇妃墓7座,太监墓1座,以及行宫、神宫监、祠祭署等若干附属建筑。十三陵具有陵区建筑整体性突出,陵寝建筑制度独具风貌,自然环境幽稚壮观,保存较完好等特点。其历史遗存不仅是研究明朝陵寝制度,丧葬典制,祭祀礼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