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2篇
  免费   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五彩之器,明乐制作始盛,证以《博物要览》所载,则穷研意巧,花样渐多。明代彩瓷发明足以詹绝奕世,震烁一代者殊不知浅鲜,综其变迁可得而言。"五彩瓷起源于明代,成熟于清代,是我国陶瓷装饰中具有悠久历史的釉上彩绘方式,同时也是景德镇首创的釉上彩绘的一种传统瓷。正如清代镇江人陈浏所著《匋雅》中云:"五彩华贵,青花幽靓。"康熙五彩冠绝一时,画法独特,风格一绝,为世人所重,均令后世难以企及,又如《匋雅》所评"康熙彩之颜料,因非后世所常有。论其画手高妙,不但官窑器皿,髣髴王恽,即平常客货,亦莫不出神入化,波澜老成。"  相似文献   
102.
中国陶瓷的对外输出,始于唐代后半期,至宋、元畴期达到最兴盛阶段。本文以南宋、元两代为中心,考察中国海外贸易陶瓷器生产地及海外贸易运输线路的变迁。南宋、元代的中国陶瓷输出,根据外销地点的不同,主要的贸易港口及外销陶瓷器的品类组成也有差异。通常而言,南宋、元外销东南亚与西亚的线路是以泉州为出发点,而销往日本的则是以福州与宁波为出发地。  相似文献   
103.
简讯     
《收藏家》2012,(7):88
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在京开展2012年6月22日至2013年1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与英国大英博物馆、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合作推出"瓷之韵——大英博物馆、英国国立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藏瓷器精品展"。该展览精选148件套精美瓷器,从明代早期外销瓷,到西方在中国定制瓷器,再到清代中期欧洲仿制的瓷器,充分展示那段鲜为人知的瓷器贸易带来的中西文化交流与碰撞。同时也展示部分英国收  相似文献   
104.
丁文俊 《丝绸之路》2012,(14):42-43
天水市麦积区博物馆馆藏着一些耀州窑瓷碗,其纹饰优美,刻花犀利洒脱,印花清秀婉约,工艺先进,是宋代青釉瓷中最为典型的一种瓷碗,更是宋代文化、经济昌盛的集中体现。它的艺术风格影响深远,对于研究宋代耀州窑在麦积区的发展、演变及文明交流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5.
张宁 《文博》2012,(3):70-73
本文结合历史文献中对天鹅、仙鹤、鸿雁的记载,还有考古发掘中所见壁画、器物等等表现出来的这些禽鸟的样子,证明古人对它们是基于祥瑞寓意的,那么秦始皇在陵墓的东北边修建这样的陪葬坑,也正是为了使这一祥瑞美好的寓意延伸。  相似文献   
106.
丁玉莲 《丝绸之路》2010,(12):36-37
祥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和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祥瑞意识发端于原始先民的自然崇拜意识,两汉时期,祥瑞思想系统化并成为一种理论体系,魏晋以后的隋唐时期,祥瑞观念不但作用于当时的政治,而且反过来作用于民间信仰。  相似文献   
107.
景德镇山黛水碧,"水土宜陶",这里有着二千余年的制瓷(陶)历史。宋代景德镇独创的青自瓷闻名退迩,受到世人青睐,并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窑场之一。元代开始在这里设置有官窑性质的"浮梁磁局",明,清两代在此基础上设立御窑厂,逐渐形成全国制瓷中心,并在清代康雍乾时期达到历史巅峰。中国的官窑制度在这里延续了近七百年。而一直以来,这里民窑兴盛,遍布窑场,其产品甚至"行于九域,施及外洋",成为享誉世界的瓷都。  相似文献   
108.
浙江上虞小仙坛窑出土的青瓷罍的发现,预示着中国瓷器发展已经步入成熟阶段。本文从制瓷技术的发展的角度,找到三种技术的交汇点在夏代出土的"釉陶"上。而瓷器起源于南方地区的重要原因在于各技术成熟的交点在浙南、闽北地区,年代在距今4000年左右的夏代。  相似文献   
109.
浙江地区的原始瓷生产在战国时期达到了顶峰,主要表现在窑址增加、窑区增多、烧造规模扩大,产品器类大幅增加、大量仿铜制品出现,技术和工艺提高,产品质量显著提高等,其原因主要在于于越民族坚守用仿铜原始瓷礼器替代青铜礼器随葬的传统,推崇、模仿中原礼乐制度的同时发展、健全越国礼制,以及盛行厚葬之风等。  相似文献   
110.
艾虹 《文物春秋》2014,(4):17-21
中国是世界闻名的瓷器制造国与出口国,明清之际曾生产了大量的外销瓷,并带有明显的西洋色彩。本文通过对明清外销瓷的时代特点进行研究,剖析中西方交流之概况,指出这是西学东渐背景下中西方交流日渐加深的表现,这一现象体现了中华文化能够顺应时代潮流、积极主动融入世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