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3篇
  免费   0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2 毫秒
51.
袁进 《岭南文史》2005,(4):16-17
“沧海桑田”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成语神话故事,用此形容事过境迁及环境巨变。这个神话故事最早见于晋代葛洪编撰的《神仙传一麻姑》(《神仙传一王远》也有类似描述)。书中有两位神仙王远和麻姑的对话,其中神仙“麻姑自说云,接待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浅,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麻姑说她自上次见到王远以来,已见东海三次变为桑田。经过漫长的岁月,这则神话故事衍变成了人们常用的成语,也简称“沧桑”。  相似文献   
52.
《艺文类聚》引陆机《孔子赞》、《王子乔赞》,实为陆云《登遐颂》片段。陆云《登遐颂》中不少神仙登遐者,颇不常见,文章对其中的神仙一一加以考释,以见六朝仙话的发达,且校正了不少文本本身错漏讹误之处。  相似文献   
53.
江苏省灌云县东北约25公里处的伊芦山,海拔200余米.周长十多公里,与其他大山相比,真可谓是名不见经传。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山与“神仙”有缘,有神话传说,有史海奇观。远古时的商汤宰相伊尹晚年来此结茅为庐修身养性,故称作伊芦山。《史记》载,项羽大将钟离昧,朐阳伊芦乡人。兵败后隐居山上钟庵,至今香火不断。  相似文献   
54.
乐隐天泰山     
和朋友说起天泰山,十之八九犯了疑问尽管无数次的去过八大处公园和香山公园,却少有人在远眺京城之时留意过身后的天泰山我以为,被包围在香山、八大处和妙峰山之间的天泰山倒乐于做个隐士,就这样一直清净到了今天。从通州驱车前往石景山的一路上可以领略不同风格的北京:社区密布的通州属于睡梦中的北京。进入高楼林立的大望路之后便是工作与娱乐的北京。从公主坟向西那些高大的院墙和参天的杨树诉说这里曾经作为新北京的历史,这是我记忆中的北京,也是我记忆中的大院时代。同龄人中,在胡同  相似文献   
55.
探下汤文明,听桐江书声,读前贤先哲。走皤滩古街,访高迁民居,沐唐风宋韵。悟石头禅院,问括苍洞天,寻佛影仙踪。品大神仙居,望景星明月,随永安漂流,游淡竹密林,赏油菜花开,闻薰衣草香,饮杨梅美酒,尝八大碗菜,醉四方来客。这是我四次来到仙居之后,对仙居这片美丽神奇土地的个人解读,但依然无法穷尽仙居的诱惑与美好。  相似文献   
56.
神仙居与其他名山相比,别具一格,山体巍兀独立,险峻无比,有如刀劈斧削,迥然各异。神仙居的一山一水,一岩一洞,一石一峰,都能自成一格,不类他山,且有一景多变,移步换景,出人意料,匪夷所思的景观形态,一言以蔽之:"奇"——峰奇、山奇、石奇、岩奇。  相似文献   
57.
《风景名胜》2012,(12):48-51
它的一山一水,一崖一洞、一石一峰皆迥然各异、别具一格。它美得超凡脱俗,奇得出乎想象,是凡人眼中的悠仙美地,是传说中的神仙家园。  相似文献   
58.
秋色双绝     
地处西北的喀纳斯和额济纳,堪称中国秋色的双绝。喀纳斯是秋天的王者!秋的大气、雍容和尊贵,被喀纳斯阐述得无与伦比。喀纳斯被誉为"神仙居住的后花园"。其秋色斑斓,天赐禀赋。宛若立体的、浮雕般伸手可触的质感中,有着梵高笔下的向日葵那般令人为之癫狂的魔力。只需一眼,便能颠覆唐诗宋词侵淫出的伤秋悲秋的传统意境。  相似文献   
59.
李沉舟 《旅游》2012,(9):86-89
神农架最有名的是野人,但时至今日,野人已经成了一个传说,那些曾经探寻到了的神秘脚印,不过是让这片广袤的森林之地更多了一份神奇,和让人去探寻的好奇心。每个去神农架的人在上路前都会兴奋的对友人说,我去找野人啦!但,我们都知道,这只是个让人激动的噱头,让我们激情澎湃大步向前的豪言。  相似文献   
60.
郭晓灵 《神州》2013,(8):12-13
唐朝统治者终朝都对道教进行扶植利用,来巩固和维护其统治。在唐代前期主要以政治利用为主,将道教改造成皇族宗教,用神权强化李唐政权的合法性;并吸收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来治国,利用道教打压佛教,来维护其政治经济利益;用道教教义和经典来教化民众,维护其统治秩序。在唐代后期经过安史之乱之后,统治者的崇道活动因动乱而有所减少,对道教的政治利用也减弱。但是,对神仙方药的迷信却加剧,信奉祈禳之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