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405篇
  免费   1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40篇
  2022年   247篇
  2021年   222篇
  2020年   195篇
  2019年   53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61篇
  2016年   116篇
  2015年   282篇
  2014年   884篇
  2013年   1055篇
  2012年   922篇
  2011年   826篇
  2010年   525篇
  2009年   548篇
  2008年   638篇
  2007年   479篇
  2006年   517篇
  2005年   467篇
  2004年   199篇
  2003年   235篇
  2002年   275篇
  2001年   194篇
  2000年   193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4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20世纪60年代,中国在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的问题上与苏联和南斯拉夫发生了较大的分歧。中方不能容忍赫鲁晓夫和南斯拉夫对斯大林建立起来的苏联模式进行改革,并把这种改革当作修正主义加以批判。同时,为“反修防修”和防止“和平演变”,  相似文献   
992.
《羊城今古》2003,(1):43-46
  相似文献   
993.
在南京发行的国民党《中央日报》,1949年6月12日发表了梁佩琼记者的文章:广州《街童会特写》;报导了广州社会人士对底层劳工大众的失学子女的关注、奉献及成就,大加热情赞赏,文中还提到广州一中学生的参与和努力。梁记者撰稿前只作了表面参观和听了一般介绍,如果她深入了解到一系列内里  相似文献   
994.
995.
王寅 《民族译丛》2003,(4):38-48
在创造美利坚文明的多源移民群体中,爱尔兰人可谓独树一帜。同最早来到北美大陆创建殖民地的英格兰清教徒一样,爱尔兰人也来自与美国一洋之隔的西欧。爱尔兰移民大多因经济困窘而远渡重洋,他们文化落后,身无长技,且信奉天主教,在很长时间里为以盎格鲁一撒克逊文化占主流地位的美国社会所不齿,深受歧视和排斥。但是,爱尔兰人并没有因此而沉沦或一蹶不振,而是以其特有的民族凝聚力和超凡意志,顽强地挣扎于美国社会底层,不懈地投身各项经济活动,积极参与市政建设,坚守并捍卫天主教信仰,从而使自己既崛起于美国社会又为美国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璀璨的美利坚多元文化添上了一抹浓重、亮丽的色彩。  相似文献   
996.
997.
阿尔及利亚战争前后是法国历史上针对阿尔及利亚移民(以下简称“阿移民”)的种族歧视达到极端的时期。法国政府和法国种族主义者对阿移民先后采取了侮蔑性宣传、行为限制乃至屠杀的政策;法国公众则从与阿移民和睦相处发展到对其悲惨处境持冷漠态度,有人甚至在“十月大屠杀”时成为法国种族主义者的帮凶,只有极少数法国左翼知识分子和平民反对种族主义的殖民主义。从总体上来看,在二战结束到1962年阿尔及利亚战争结束这段时期内,阿移民在法国的社会地位呈下降趋势,其生活条件不断恶化。而上述变化均与阿解剖学及利亚战争及法国政局的动荡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998.
20世纪20-30年代,英国国际法学者、外交官菲利普.诺尔-贝克关于国际集体安全的论述对当时的学术界和外交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不仅是英国国际关系学科的奠基者之一,还亲历了国联公约的起草和国联的组建工作。因此,诺尔-贝克是当时公认的国际问题专家。就思想传承而言,诺尔-贝克的集体安全观对后来的国际关系学者,包括英国学派的主流理论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虽然他后来被指责为过于理想主义,但是诺尔-贝克毕生致力于世界和平所做出的贡献还是为世人所公认,为此,他于1959年荣获了诺贝尔和平奖。  相似文献   
999.
1933年8月25日,发生在四川西北高原的叠溪地震(里氏7.5级)是一次巨大的灾难。这次地震及其引发的次生灾害,对富饶的成都平原构成了很大威胁,引起了较大的社会反响。灾难发生后,川西民众依靠自己的力量抗灾自救,以四川军阀为主要力量的四川地方政府也为抗灾重建进行了努力,川西各县的工商界、知识界、宗教界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但中央政府的态度和中央机构的反映,则有些冷漠。  相似文献   
1000.
《"封建"考论》引起的学术争论,展现出学界对"封建"名实问题及社会形态学说的不同理解。日本京都学派代表学者谷川道雄与《"封建"考论》作者冯天瑜就此展开对话,取得相近的认识,他们以为,将秦至清中国社会称为"封建社会"的"泛化封建"观是教条主义产物,不能谓之"马克思主义史学成果"。从中国历史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斯大林规定的"五形态"说出发,是论析中国前近代社会性质的健康起点;尊重马克思的封建观,恢复其本来面目,是正确对待马克思历史学说的首要前提,不应将马克思尖锐批评的泛化封建观强加到马克思头上。对"封建"概念的阐释和运用,应取古今演绎、东西涵化的正途。在精准概念与真确史实的相互观照中,显现中国前近代社会的非封建性及其与西欧、日本前近代社会的封建性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