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0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5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大禹三考     
大禹出自何方?古老的《尚书》里没有说。我国第一部正史《史记》的作者司马迁(约公元前145~公元前75),为了论证东方是“物所始生”,西方是“物之成熟”,因此有“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这条规律,在《六国年表》引言中列举出自西方的大禹、成汤、周文王三位古哲为证。关于大禹出于何地,司马迁明确指出:“禹兴于西羌”。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移居欧洲的中国人急剧增长,加上原有的移民,目前欧洲华侨华人已达200多万人,欧洲已经成为海外华侨华人的重要聚居地之一。一方面,华侨华人的文化和经济促进了当地社会的多元文化和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其经营方式和生活方式也对当地社会带来较大冲击,引发了一系列冲突。这些事件引起人们对欧洲华侨华人与当地社会关系的极大关注:他们的经济环境如何?他们的政治参与状况如何?他们融入和适应当地社会面临什么问题?等等。  相似文献   
13.
生活方式是从人类生活的角度表现人类社会的一切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哲学范畴。生活方式作为人的各种活动形式的总和,包括了相当广泛的内容,涉及到人们对衣食住行、劳动生产、休闲娱乐、社会交往、待人接物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价值观、道德观、审美观,以及与这些观念  相似文献   
14.
历史学家与自己所处的时代和社会的联系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时代与社会获得动力、灵感和启迪,二是实践自己对时代与社会的责任。我们都知道有这样的联系,但是,在不同的人那里,这种联系的程度却是大不相同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两方面联系的深人密切呢?我认为,前提之一是处理好几种关系。  相似文献   
15.
束荣华  朱庆葆 《安徽史学》2021,(2):65-72,145
湘籍官僚集团驰骋晚清官场半个世纪,其肇始于陶澍、贺长龄,由曾国藩、胡林翼、左宗棠等湘军系要员借助镇压太平天国而推向鼎峰,后随着清廷分化打压和内部成员间的摩擦,逐步走向衰落.在其发展过程中,成员间的纽带除了乡土宗族血亲关系和官职隶属官方关系外,更多的是师门、姻亲、主幕等私谊关系.这种私谊关系维系着集团内部成员的联系,协同成员间的政治行为,佑护成员在云谲波诡的官场中趋福避祸,构成了晚清独特的“官场文化”.  相似文献   
16.
怎样用“实践-社会关系”的世界观看世界?文章引入《金陵十三钗》里关于一把枪的对话并加以分析,诠释了什么是“实践-社会关系”的世界观,以启示人们该怎样认识世界。  相似文献   
17.
卜式的政治生涯和汉武帝时的商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卜式是西汉历史非常独特的人物,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前人对这个人物及其反映的社会关系都有较多的关注,本文试图把卜式对商业独特的看法和其它几种有代表性的观念做一比较,由此来诠释卜式的政治生涯,并试图体现当时国家和社会在各自的运作中形成的冲突。  相似文献   
18.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社会关系控制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瑞 《安徽史学》2007,(2):109-116
明清时期徽州宗族通过族规家法等制度设计,对处理与其它宗族和成员以及国家之间的关系制定了相应的规范措施,并通过对这些规范措施的积极执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自身及其成员社会关系的控制.而这对维持该时期徽州宗族社会的长期繁荣及社会秩序的长期稳定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个人生活史"是一种目前被诸人文社会科学广泛应用的研究路径与方法。对民俗学来说,每一个人都是"民俗"之"民",都是生活文化的承载者。而作为社会化与社会关系中的人,每个人又都是一面"镜子",可从其身上映现出社会万象与人生百态。这就为民俗学的个人生活史研究提供了合法性与可行性。而从操作性角度来看,应对俗民个体生命历程及其生活"语境"做多方位的深入访谈、参与观察与多方面了解,对其生活中的标志性特征进行呈现,然后在此基础上反映其背后的整体社会生活文化。个人生活史研究,关注俗民主体的身体性与思想感受,以"民"带"俗"、还"俗"于"民",可避免传统以"俗"带"民"研究路径带来的一些不足与弊端。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