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00篇
  免费   0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92篇
  2013年   260篇
  2012年   249篇
  2011年   243篇
  2010年   139篇
  2009年   211篇
  2008年   229篇
  2007年   187篇
  2006年   183篇
  2005年   107篇
  2004年   47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3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64篇
  1999年   3篇
  1995年   1篇
  1989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近20年来社会主义模式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在查阅和分析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对近20年来国内关于“社会主义模式”提法的由来与认同,社会主义模式的内涵、类型与社会主义特征和本质的关系以及研究方法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归纳和整理。  相似文献   
992.
谈谈十月革命的前提和列宁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17年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第一次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变成现实,在人类历史上建立了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开创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即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时代。今天,我们仍然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并没有因"苏东剧变"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而改变。1921年,十月革命4周年前夕,列宁曾指出:"这个伟大的日子离开我们愈远,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意义就愈明显,我们对自己工作的整个实际经验也就思考得愈深刻"。①在十月革命90周年到来之际,重温列宁的话使人们对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有更深刻的理解。这里,发表我国学者近来撰写的4篇文章,以为纪念。  相似文献   
993.
历经十四个春秋的编写和修改,《中国共产党黑龙江历史》第二卷(1949-1978)(以下简称《黑龙江党史》二卷)不负众望,如期付梓.这是一部系统总结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黑龙江党史的权威性著作,也是黑龙江省党史研究取得的一项重大成果.该书结构严谨、内容全面、文直事核、不虚不隐,以厚博谨实的文风生动记录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相似文献   
994.
关于青海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初步思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骆惠宁 《攀登》2006,25(1):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战略决策。从青海省的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一要发展经济、增加收入,二要推进统筹、深化改革,三要扩大公益、促进和谐,四要培育农民、提高素质,五要建设村镇、改善环境。  相似文献   
995.
《中国地方志》2008,(7):3-5
山东省地方史志办公室主任刘秋增 中共十七大向全党发出了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号召。地方志工作作为文化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在这场文化建设大潮中找准自身位置,与伟大的时代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发挥地方志的文化资源优势,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潮流中去,才能永葆旺盛的生命力,发挥更大的作用,谋求更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996.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必须处理好与其他文明形式之间的关系,尤其是与曾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明主流的儒家政治文明的关系。本文从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把握二者的关系。  相似文献   
997.
刘鹏 《沧桑》2008,(1):125-126
建国初期,刘少奇从中国国情出发,在总结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对于在经济落后的中国如何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和积极探索,提出了工业化分三步走的主张,坚持以农轻重为序安排国民经济,并以此作为国家工业化的总方针。这些思想和观点对当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仍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又强调要保障人民的表达权。现代国家的公民表达,从形式上可以有语言表达与非语言表达两类,而语言表达与解放思想之间的关系很值得一谈。  相似文献   
999.
1000.
陈习新 《攀登》2005,24(Z1):80-82
构建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而提出的执政目标.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机组成部分,缺一不可.只有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建设有利于促进物质文明的精神文明,才能有效地推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